中医认为病人有虚实之分,并提出五虚、五实,倒底是哪五虚、五实?

五虚是五脏都虚
同理,五实是五脏都实

黄帝内经上讲的五虚是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虚是真气不足。脉细是指心虚,皮寒是指肺虚,气少是指肝虚,泄利前后是指肾虚,饮食不入是指脾虚
如果五脏都虚,反映了五脏功能严重衰退,预后不良,应培补元阳,维护胃气,如经治疗后饮食能进,泻利能止,乃元阳、胃气已恢复,是病情趋向好转的标志。

五实是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
心受邪脉洪盛;肺受邪皮肤灼热;脾受邪腹满胀;肾受邪二便不通;肝受邪昏闷而不明,指五脏都有实邪.2012-03-29
五虚
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
指脉来细弱、肤冷、气少、泄泻而小便清利、饮食不入等五脏俱虚的严重证候。
这种情况经治疗后,若能进食、腹泻止,是胃气恢复的现象,为病情转危为安的标志。

五实
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
指脉来洪盛、皮肤灼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精神昏乱等五脏均有实热的严重证候。
这种情况经治疗后,若有汗出、二便通畅,是邪气有出路的现象,为病情转危为安的标志。(2012-03-30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7:02:2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中医理论中,五虚指的是心、肺、肝、肾、脾五脏都表现为虚弱状态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这表明五脏的功能严重衰退,需要通过培补元阳和维护胃气来治疗。2. 治疗五虚的过程中,如果患者的饮食情况有所改善,泻利症状得到控制,这表明元阳和胃气有所恢复,是病情...

  • 五虚是五脏都虚 同理,五实是五脏都实 黄帝内经上讲的五虚是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虚是真气不足。脉细是指心虚,皮寒是指肺虚,气少是指肝虚,泄利前后是指肾虚,饮食不入是指脾虚 如果五脏都虚,反映了五脏功能严重衰退,预后不良,应培补元阳,维护胃气,如经治疗后饮食能进,...

  • 在中医历史上,喘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书中提到“喘息”、“喘呼”等不同名称,指出了喘证的病因,包括外感(如暑、风热、水气)与内伤(如虚邪贼风,泛指六淫邪气)两种。病机既有虚实之分,主要病位在肺,但也可能由心、肾等脏腑疾病引发。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开创了喘证辨证立...

  • 1.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2. 虚证是对...

  •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这里的“虚实”实际上是指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吴昆在其注解中解释为“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在中医辨证中,虚实两纲主要用于判断患者的体质强弱和病邪的盛衰。虚证表现为正气不足或机体物质不足的症状,如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身体疲乏、心悸...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