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调和肠胃理气止痛类 下脘—陷谷

【单穴功用】
下脘,又名幽门、下管。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之功。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脾胃虚弱。

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穴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本穴具有清热渗湿、泻火明目、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面部浮肿、目赤疼痛、肠鸣、腹痛、腹胀、季肋支满、足背肿痛、热病汗不出。

【伍用功能】
下脘和肠胃、促运化,行气滞、消食积;
陷谷滋阴清热,泻火明目,渗湿消肿,通络止痛。
下脘为病所取穴;陷谷为循经远道配穴。二穴相合,一上一下,上下呼应,调和肠胃,行气消胀,活络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胃脘疼痛,证属寒热错杂者。
2.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等症。
3.慢性肝炎,症见消化不良、午后腹胀者。
【操作法】
下脘:仰卧,于岐骨(剑突)至脐孔连线的下1/4与上3/4的交点处取穴。或于水分穴直上1寸定取。直刺0.5 1寸。
陷谷:仰卧或正坐,于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取穴。直刺0.3 0.5寸。
【经验】
下脘—陷谷伍用,出自《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吕老体会,下脘、陷谷参合,不仅有止痛作用,更有消胀之力,故凡肝、脾、胃疾均宜选用。
2022-07-03
mcxzy 阅读 41 次 更新于 2024-07-04 09:19:1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心包经气所溜,为荥火穴。穴在掌心的中央,手为劳动器官,故名为劳;心包为心之外围,性属相火,火经火穴是心经的代表,故称为宫。总之,穴当手心,心神所居,故名劳宫。本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清湿热...

  • 下脘,又名幽门、下管。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之功。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脾胃虚弱。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 本穴具有疏调局部经气、调和阴阳、理肠止泻、升清降浊、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痔疮、便血、泄泻、痢下赤白、便秘、脱肛、腰脊疼痛、癫狂、痫证。【伍用功能】百会为督脉经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镇肝潜阳,平肝息风,回阳固脱,升阳举陷之功;长强为督脉经穴,又为...

  • 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经气所发,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气所入,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它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

  •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它是手太阴肺经腧穴、络穴,通于任脉,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平喘、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偏正头痛、颈项强痛、下牙疼痛、咽喉肿痛等。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它是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具有调理胃肠、理气消胀、...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