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足太阳膀胱经



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循环:
足太阳膀胱径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于巅顶(百会)。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络脑向下至项部,沿着肩胛内侧,夹脊柱,抵达腰部,进入体内,络肾,属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经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部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侧缘下行,经臀部,沿着大腿外侧后缘,与腰部支脉在腘窝相合,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交足少阴肾经。
主要病候:
脏腑病证: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等;经脉病证:目痛,鼻塞多涕,头痛以及项、背、腰、股、臀部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
主要治点: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脖、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徂织器官病证;头面部、预部穴位以近治作用为主。睛明、攒竹以治疗目疾为主;眉冲、曲差、五处、络却治疗头痛、目眩。背俞穴分别治疗相应脏腑的病证;膈俞治疗血证。足太阳膀胱经第2侧线上的穴位治疗作用与第1测线上的穴位相近。
其中膏肓主治肺虚证和虚劳证,志宴主治肾精不足之证秩边主治腰骶痛。臀、股部穴位以近治作用力主;膝部以下穴位以远治作用力主。其中委中主治腰背疼痛,承山、承筋主治痔疾,昆仑主治后头痛,申脉主治癫狂,至阴主治胎位不正。
操作要点:
睛明穴针刺时应首先将眼球推向外侧区定,进针后不能大幅度提插捻转,避免损伤血管和眼球,出针后应按压针孔,避免出血;针刺天柱时应向下刺或直刺,并挖制针刺深度;自第1胸椎到第2胸椎棘突旁的穴位应向脊柱方向斜刺,严格掌握针刺深度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脏器;针刺承山时刺激不能过强,以免造成腓肠肌痉挛;至阴穴矫正胎位多用灸法。
2023-05-04
mcxzy 阅读 17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9:38: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足太阳膀胱径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于巅顶(百会)。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络脑向下至项部,沿着肩胛内侧,夹脊柱,抵达腰部,进入体内,络肾,属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经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部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侧缘下行,经臀部,沿着大腿外侧后缘,与...

  •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其主要特点和循行部位如下:循行起始: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达额部,并在头顶部左右交会。分支循行:一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达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然后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

  •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下是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的 足太阳膀胱经的概述 足太阳膀胱经是一条从头部起始,沿着身体侧面后部和背部,直至腿后侧的正中线,最终连接至足部的经络。它是太阳经脉的一部分,与膀胱功能紧密相关。足太阳膀胱经的主...

  •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其全称为膀胱经。此经脉的起始点在眼内角的睛明穴,向上延伸至额部,左右两侧在头顶部的百会穴交汇。经脉分支从头顶出发,一部分沿耳上角方向,另一部分则通过枕骨进入颅腔,与脑络连通,然后向下延伸至项部的天柱穴,再汇合于大椎穴,沿肩胛内侧和脊柱两侧下行至腰部...

  • 对于中医爱好者和追求古法养生的人士,足太阳膀胱经是不可忽视的经络知识。它不仅是中医精美经络运行图的一部分,也是大河养生古法八段锦的重要参考。以下是一些关键信息:足太阳膀胱经包括67个穴位,如睛明、攒竹、承光等,每个穴位对应不同的功能和位置,如睛明位于眼眉上,承光连接头顶。 根据《黄帝内经...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