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的穴位埋线

中医穴位埋线的发展穴位埋线起源于石家庄,西医埋线的发明人为陆建,中医埋线的创始人为任树森,两种埋线的区别在于指导理论不同 ,2005年,国家卫生部对于中医穴位埋线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将其列为百年百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一,2007年,在河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首先于2007年在河北省批准成立了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埋线疗法专业委员会,这在官方学术领域为第一家.<<河北日报>>予以了报道,在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推荐下,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王国强部长主编的<<中医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任树森编写了第八章<<中医穴位埋线>>,将中医埋线疗法列为中医适宜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其中穴位埋线的操作手法为任氏两快一慢此手法被重点推广,此书已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为配合中医埋线疗法的推广.2011年任树森主编了<<中医穴位埋线疗法>>一书,此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向全国发行,现已再版发行.它的主要效应有: 穴位封闭效应 埋线前进行的局部麻醉,作用于皮肤,相当于穴位封闭的方法。皮肤上的穴位通过经络沟通和联系脏腑,局麻产生的刺激冲动可起到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2.针刺效应,埋针效应埋线时的针刺入穴位,通过刺激手法,均可产生酸胀感觉,埋入的药线,可代替针灸针在穴位内产生针刺效应。同时药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吸收,也达到埋针作用。3.组织疗法效应药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以后相当于异种组织移植,可使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药线,使之变成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变态反应和无菌性炎症,及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对穴位局部产生刺激作用的同时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疾病得到治愈。总之,埋线疗法集多种刺激效应于一体,互相配合,相形益彰,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而持久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抑制相邻的病理信息,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调整脏腑,使疾病达到治愈的目的。主要作用1、协调脏腑,平衡阴阳埋线的各种效应及刺激过程,形成一种复杂的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输入,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亢进者受到抑制,衰弱者产生兴奋,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埋线疗法有“制其神,令气易行”,它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故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3、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埋药线的多种效应,一般具有兴奋的作用,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即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总之,埋线疗法的三大作用,相互关联,其作用方式是双向的功能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机体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从而促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

2016-05-12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6:14: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穴位埋线起源于石家庄,由西医埋线发明人陆建和中医埋线创始人任树森共同推进。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理论指导不同。2005年,国家卫生部对中医穴位埋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列为“百年百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一。2007年,河北省在官方学术领域首创了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埋线疗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任树森编...

  • 1. 穿刺针埋线法:首先,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约1-2厘米消毒羊肠线,接于腰椎穿刺针前端,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以适当深度刺入穴位,当有针感时,推送针芯并退出针管,将肠线埋入皮下或肌层。针孔需覆盖消毒纱布。2. 三角针埋线法:在穴位两侧标记位置消毒,进行皮内麻醉后,使用带羊肠线的缝...

  • 穴位埋线是一种中医疗法,主要通过在特定穴位埋入线体,达到长时间穴位调控和治疗的目的。以下是关于穴位埋线的详细解释: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慢性病的调理。在治疗肥胖方面,穴位埋线具有独特的疗效,尤其适合腹型肥胖或肌肉比较丰厚的部位。治疗原理:以线代针,通过埋入线体对穴位产生持...

  • 在穴位埋线手术后,正常的身体反应通常会在1-5天内出现,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和轻度发热,这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属于正常现象。个别患者可能有轻微渗出液,若渗液过多,应挤出并用70%酒精棉球清洁后覆盖消毒纱布。手术后患肢局部温度可能会升高,持续3-7天。少数人可能会有轻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度...

  • 一、原理 抑制食欲与胃肠吸收:穴位埋线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抑制患者亢进的食欲和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促进脂肪分解:同时,该疗法还能刺激迟钝的自主神经,使其功能活跃,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分解。二、优点 长期刺激穴位:埋植于穴位内的蛋白线可起到长期刺激穴位的作用,较传统针灸...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