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足少阳胆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46个(含子类)。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GB。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从外眼角瞳子髎开始,向上到额角下行到耳后,沿颈旁走到手少阳经之前,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 *** 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经气由此处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肝胆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口苦、嗳气、心窝及胁下痛、寒热往来、疟疾、偏头痛、目痛、耳聋、瘰疬、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可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足少阳胆经腧穴 足少阳胆经共44个穴位,原穴为丘虚穴,络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蠡沟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本经腧穴 足少阳胆经共44个穴位,原穴为丘虚穴,络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蠡沟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头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眼尾处目锐眦去五分之瞳子髎穴(疗穴),下外斜行至耳前起骨下屏间之听会穴(疗穴),再沿耳前直上行至发际之客主人穴(上关穴),再上内斜行两太阳曲角上廉之颔厌穴。从颔厌穴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之中为悬颅穴,后下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下廉悬厘穴,再后行经耳前发际曲隅陷中之曲鬓穴,再上入发际耳后半寸之率谷穴,再延耳后发际内二寸下行经天冲、浮白、窍阴、完骨等穴。从耳根后方凹处之完骨折上行,循头中线神庭穴旁三寸至前额为侧发际之本神穴,再往下斜行至眉上一寸微弯处之阳白穴(疗穴),在此往上后直行入发际五分处之临泣穴(头),延此线循耳后沿经目窗、正营、承灵,至行至耳后枕外粗隆外侧之脑空穴,再下行至枕下骨,斜方肌外侧凹陷处之风池穴(疗穴)。从风池下行肩上高处后沿之肩井穴(疗穴),再下行腋下三寸胸旁之渊液穴,下行复前一寸为辄筋穴,沿下腹胁内行至第九肋间(乳下二肋)端赗下五分之日月穴(胆功穴),再下斜后行,至腹后侧部第十二肋之京门穴(胆功穴),再前斜下行至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之带脉穴(疗穴),再前斜下行至髂骨(腰骨)与关元平之五枢穴,再下五分之维道穴,从维道后行三寸为居髎穴(疗穴),转大腿外侧下行,至大转子后上方之环跳穴(疗穴),从环跳下斜中行腿外侧至膝上七寸为风市穴(疗穴),从风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陷中之中渎穴,下行膝上三寸为阳关穴(疗穴),膝下外侧二寸之阳陵泉穴(筋会穴、合穴),下行外踝上七寸内斜三分之阳交穴,从阳交穴前外斜为外邱穴,在外踝上五寸为光明穴(疗穴),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内斜三分为阳辅穴(经穴),外踝上三寸为悬钟穴,又名绝骨穴(随会穴),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之邱墟穴(原穴),从邱墟下行三寸在足小趾四指本节后足跗间陷中之足临泣穴(输穴),再下行五分至第四、五跖骨间之地五会穴,下行一寸至第四、五趾缝间为侠溪穴,止至无名趾外侧足端之足窍阴穴(井穴)。
特定穴 原穴 丘墟
络穴 光明
郄穴 外丘(足少阳胆经),阳交(阳维脉)
募穴 肾募穴:京门
胆募穴:日月
五输穴 井穴(金):足窍阴
荥穴(水):侠溪
输穴(木):足临泣
经穴(火):阳辅
合穴(土):阳陵泉
下合穴 胆:阳陵泉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阳维脉
督脉
带脉
阳蹻脉
备注
瞳子髎
●
√
√
上关
●
√
√
颔厌
●
√
√
悬颅
●
√
√
悬厘
●
√
√
曲鬓
●
√
天冲
●
√
浮白
●
√
头窍阴
●
√
完骨
●
√
本神
●
√
阳白
●
√
头临泣
●
√
√
目窗
●
√
正营
●
√
承灵
●
√
脑空
●
√
风池
●
√
肩井
●
√
√
√
辄筋
●
√
日月
●
√
√
带脉
●
√
五枢
●
√
维道
●
√
居髎
●
√
环跳
●
√
阳交
●
√
章门
√
●
天池
√
●
大椎
√
√
√
●
长强
√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秉风
√
●
√
√
听宫
√
●
√
翳风
√
●
角孙
√
●
√
耳和髎
√
√
●
下关
√
●
头维
√
●
√
八会穴 髓会:悬钟
筋会:阳陵泉
八脉交会穴 足临泣(通于带脉)
标 部位:窗笼(耳)之前
腧穴:听会
本 部位:窍阴之间
腧穴:足窍阴
根(井) 窍阴
结 窗笼(耳)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病证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和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足少阳胆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瞳子髎
外眦
头痛、目疾
听会
耳前
耳鸣、耳聋、齿痛
上关
耳前
偏头痛、耳鸣、耳聋、齿痛,口㖞
颔厌
侧头
偏头痛、目眩、耳鸣
悬颅
侧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悬厘
侧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曲鬓
侧头
头痛,牙关紧闭
率谷*
侧头
偏头痛、眩晕
天冲
侧头
头痛,牙龈肿痛
浮白
后头
头痛、耳鸣、耳聋
头窍阴
后头
头痛、耳疾
完骨
后头
头痛、颈项强痛
本神
前头
头痛、目眩、癫痫
阳白*
额
前头痛、目疾
头临泣*
前头
头痛、目疾、鼻塞
目窗
前头
头痛、目疾、鼻塞
正营
前头
偏头痛、目眩
承灵
后头
头痛、鼻渊
脑空
后头
头痛、颈项强痛、癫狂痫
头部;头、项、五官疾患
穴名
部位
主治
风池*
项
头痛、目疾、鼻渊、颈项强痛、感冒、癫痫
肩井*
肩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乳痈、滞产、
肩项部:头、项、肩部疾患
渊腋
胁
胸满、胁痛
辄筋
胁
胸满、气喘
日月*
季胁
胁胁疼痛、呕吐、呃逆、黄疸
胸胁部:胸胁部疾患
京门
腰
小便不利、水肿、腰胁痛
带脉*
侧腹
腹痛、月经不调、带下
五枢
侧腹
腹痛,带下
维道
侧腹
腹痛、带下、疝气、阴挺
季胁下:妇科、前阴、肠疾患
居髎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环跳*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风市*
大腿
下肢瘘痹、遍身瘙痒
中渎
大腿
下肢瘘痹
膝阳关
膝关节
膝肿痛
髀枢、膝部:腰腿部疾患
阳陵泉*
小腿
胁痛、下肢痿痹、黄疸、小儿惊风
阳交
小腿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癫狂
外丘
小腿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癫狂
光明*
小腿
目疾、下肢痿痹
阳辅
小腿
偏头痛,下肢痿痹
悬钟*
小腿
胁痛,下肢痿痹、颈项强
丘墟*
足跗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足临泣*
足跗
目疾、胁痛、乳痈、月经不调
地五会
足跗
目赤肿痛、乳痈、足背肿痛
侠溪
趾间
头痛、目疾、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
足窍阴
趾端
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
胫、足部:头、目、耳、喉、胁部疾患、神志病、热病
2022-11-03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GB。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从外眼角瞳子髎开始,向上到额角下行到耳后,沿颈旁走到手少阳经之前,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 *** 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经气由此处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肝胆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口苦、嗳气、心窝及胁下痛、寒热往来、疟疾、偏头痛、目痛、耳聋、瘰疬、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可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足少阳胆经腧穴 足少阳胆经共44个穴位,原穴为丘虚穴,络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蠡沟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本经腧穴 足少阳胆经共44个穴位,原穴为丘虚穴,络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蠡沟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头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眼尾处目锐眦去五分之瞳子髎穴(疗穴),下外斜行至耳前起骨下屏间之听会穴(疗穴),再沿耳前直上行至发际之客主人穴(上关穴),再上内斜行两太阳曲角上廉之颔厌穴。从颔厌穴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之中为悬颅穴,后下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下廉悬厘穴,再后行经耳前发际曲隅陷中之曲鬓穴,再上入发际耳后半寸之率谷穴,再延耳后发际内二寸下行经天冲、浮白、窍阴、完骨等穴。从耳根后方凹处之完骨折上行,循头中线神庭穴旁三寸至前额为侧发际之本神穴,再往下斜行至眉上一寸微弯处之阳白穴(疗穴),在此往上后直行入发际五分处之临泣穴(头),延此线循耳后沿经目窗、正营、承灵,至行至耳后枕外粗隆外侧之脑空穴,再下行至枕下骨,斜方肌外侧凹陷处之风池穴(疗穴)。从风池下行肩上高处后沿之肩井穴(疗穴),再下行腋下三寸胸旁之渊液穴,下行复前一寸为辄筋穴,沿下腹胁内行至第九肋间(乳下二肋)端赗下五分之日月穴(胆功穴),再下斜后行,至腹后侧部第十二肋之京门穴(胆功穴),再前斜下行至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之带脉穴(疗穴),再前斜下行至髂骨(腰骨)与关元平之五枢穴,再下五分之维道穴,从维道后行三寸为居髎穴(疗穴),转大腿外侧下行,至大转子后上方之环跳穴(疗穴),从环跳下斜中行腿外侧至膝上七寸为风市穴(疗穴),从风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陷中之中渎穴,下行膝上三寸为阳关穴(疗穴),膝下外侧二寸之阳陵泉穴(筋会穴、合穴),下行外踝上七寸内斜三分之阳交穴,从阳交穴前外斜为外邱穴,在外踝上五寸为光明穴(疗穴),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内斜三分为阳辅穴(经穴),外踝上三寸为悬钟穴,又名绝骨穴(随会穴),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之邱墟穴(原穴),从邱墟下行三寸在足小趾四指本节后足跗间陷中之足临泣穴(输穴),再下行五分至第四、五跖骨间之地五会穴,下行一寸至第四、五趾缝间为侠溪穴,止至无名趾外侧足端之足窍阴穴(井穴)。
特定穴 原穴 丘墟
络穴 光明
郄穴 外丘(足少阳胆经),阳交(阳维脉)
募穴 肾募穴:京门
胆募穴:日月
五输穴 井穴(金):足窍阴
荥穴(水):侠溪
输穴(木):足临泣
经穴(火):阳辅
合穴(土):阳陵泉
下合穴 胆:阳陵泉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阳维脉
督脉
带脉
阳蹻脉
备注
瞳子髎
●
√
√
上关
●
√
√
颔厌
●
√
√
悬颅
●
√
√
悬厘
●
√
√
曲鬓
●
√
天冲
●
√
浮白
●
√
头窍阴
●
√
完骨
●
√
本神
●
√
阳白
●
√
头临泣
●
√
√
目窗
●
√
正营
●
√
承灵
●
√
脑空
●
√
风池
●
√
肩井
●
√
√
√
辄筋
●
√
日月
●
√
√
带脉
●
√
五枢
●
√
维道
●
√
居髎
●
√
环跳
●
√
阳交
●
√
章门
√
●
天池
√
●
大椎
√
√
√
●
长强
√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秉风
√
●
√
√
听宫
√
●
√
翳风
√
●
角孙
√
●
√
耳和髎
√
√
●
下关
√
●
头维
√
●
√
八会穴 髓会:悬钟
筋会:阳陵泉
八脉交会穴 足临泣(通于带脉)
标 部位:窗笼(耳)之前
腧穴:听会
本 部位:窍阴之间
腧穴:足窍阴
根(井) 窍阴
结 窗笼(耳)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病证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和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足少阳胆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瞳子髎
外眦
头痛、目疾
听会
耳前
耳鸣、耳聋、齿痛
上关
耳前
偏头痛、耳鸣、耳聋、齿痛,口㖞
颔厌
侧头
偏头痛、目眩、耳鸣
悬颅
侧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悬厘
侧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曲鬓
侧头
头痛,牙关紧闭
率谷*
侧头
偏头痛、眩晕
天冲
侧头
头痛,牙龈肿痛
浮白
后头
头痛、耳鸣、耳聋
头窍阴
后头
头痛、耳疾
完骨
后头
头痛、颈项强痛
本神
前头
头痛、目眩、癫痫
阳白*
额
前头痛、目疾
头临泣*
前头
头痛、目疾、鼻塞
目窗
前头
头痛、目疾、鼻塞
正营
前头
偏头痛、目眩
承灵
后头
头痛、鼻渊
脑空
后头
头痛、颈项强痛、癫狂痫
头部;头、项、五官疾患
穴名
部位
主治
风池*
项
头痛、目疾、鼻渊、颈项强痛、感冒、癫痫
肩井*
肩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乳痈、滞产、
肩项部:头、项、肩部疾患
渊腋
胁
胸满、胁痛
辄筋
胁
胸满、气喘
日月*
季胁
胁胁疼痛、呕吐、呃逆、黄疸
胸胁部:胸胁部疾患
京门
腰
小便不利、水肿、腰胁痛
带脉*
侧腹
腹痛、月经不调、带下
五枢
侧腹
腹痛,带下
维道
侧腹
腹痛、带下、疝气、阴挺
季胁下:妇科、前阴、肠疾患
居髎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环跳*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风市*
大腿
下肢瘘痹、遍身瘙痒
中渎
大腿
下肢瘘痹
膝阳关
膝关节
膝肿痛
髀枢、膝部:腰腿部疾患
阳陵泉*
小腿
胁痛、下肢痿痹、黄疸、小儿惊风
阳交
小腿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癫狂
外丘
小腿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癫狂
光明*
小腿
目疾、下肢痿痹
阳辅
小腿
偏头痛,下肢痿痹
悬钟*
小腿
胁痛,下肢痿痹、颈项强
丘墟*
足跗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足临泣*
足跗
目疾、胁痛、乳痈、月经不调
地五会
足跗
目赤肿痛、乳痈、足背肿痛
侠溪
趾间
头痛、目疾、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
足窍阴
趾端
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
胫、足部:头、目、耳、喉、胁部疾患、神志病、热病
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