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胃病,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我们都是胃不舒服,症状差不多,他开的药我可以吃吗?”临床上经常有患者会提出疑惑,同样是胃病为何方药不同?

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李鲜教授表示,中医治胃病,人有高矮胖瘦,男女长幼,病有寒热温凉,轻重缓急,断不可一概而论。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一证一方,因人而异。

治疗胃病有三辨,即:辨寒热、虚实、气血。

寒证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减,遇寒则甚;热证多见胃脘灼热疼痛,吃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虚证多见于久病体虚者,胃脘隐隐不适,时作时止,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或加重,揉按或吃饭后不适症状会减轻,伴有食少乏力等症状;实证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不适症状表现为胀、痛、急剧而拒按,有定处,吃饭后加重,伴有大便秘结等症状。

初病在气,久病在血。胃病之初常以痛、胀为主,时而发作时而停止,嗳气或矢气后缓解,多属气分;胃病久延不愈,持续不解,伴食后加重,舌 质 紫 暗,舌 下 脉 络 紫 暗 迂 曲 者 ,多 属 血 分 。

胃病的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原则,意在疏通气机,健脾和胃。以虚实为总纲,辨证施治。同样是因寒所致的胃痛,实寒与虚寒治法就有所不同。属实者,大多由受寒、饮冷导致,病发突然,疼痛剧烈,用热水袋热敷、或用生姜、红糖煮水喝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临床上常用热罨包温敷,或者选用散寒止痛类药物治疗,常用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属虚者,多发病缓慢,疼痛隐隐,常伴有畏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症状,临床常选用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位温脾暖胃,或选用温中止痛类药物,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等。这类患者常常伴有饮食不节史,长期的脾胃受损导致脏腑虚寒,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在平时的饮食中多用生姜、小茴香、胡椒等暖胃之品。(韩冰)2022-07-05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1:12: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李鲜教授表示,中医治胃病,人有高矮胖瘦,男女长幼,病有寒热温凉,轻重缓急,断不可一概而论。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一证一方,因人而异。治疗胃病有三辨,即:辨寒热、虚实、气血。寒证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减,遇寒则甚;热证多见胃脘灼热...

  • 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辨证施治,中医诊断胃病,有寒、热、虚、实等证,根据辨证不同而施治。药物选择有汤药和中成药,中成药可以选择胃复春,胃苏颗粒,洁白胶囊,四磨汤等。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太酸,太咸,太甜的食物,要避免进食含淀粉量丰富的食物,如番薯,芋头,河粉,拉肠,粽子,马铃...

  • 中医治疗胃病讲究“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寒气犯胃导致的胃痛,可以使用鲜姜与红糖泡水饮用,以温中散寒;而对于因寒凉引起胃痛者,则可选用大葱、生姜和白胡椒煮水喝,以驱寒暖胃。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则可以食用粳米与牛肉松煮成的粥,以补养脾胃。在中医看来,急性...

  • 张灿岬老先生认为,胃病的发生往往与个人体质、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他主张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张老先生还强调,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蔬菜等。张老先生还指出,保持...

  •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中医治疗通常是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的,而不是直接针对幽门螺杆菌本身。中医通过调理身体,改善体质,从而帮助缓解和治疗胃病。因此,如果想要通过中医治疗胃病,建议寻求专业的中医师进行面诊,并遵循医嘱进行调理。中医治疗胃病时,强调的是整体调理,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