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中穴的腹痛之病因病机

“俯以通为用”,俯气不通,运化受阻,湿热蕴积,传导失职,升降失调,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寒邪内积,寒凝气滞;或情志不遂,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或肢体过劳,脾失健运,脏腑失养,拘急而痛;或气血逆乱。病因病机虽不同,然不外乎阴阳失调,治之遵循《内经》中“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的法则。腹为阴,背为阳;任脉为“阴脉之海”,行走于腹中,与督脉前后、阴阳相对应,并且首尾相接,故取“阳脉之海”——督脉之穴,以通调周身阳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脊中穴有温阳健脾,宁神镇痉之功;《针灸大成》:脊中穴“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能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接脊穴出自《太平圣惠方》:“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接脊穴虽属经外奇穴,但也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针二穴,可以振奋阳气,平衡阴阳,温煦经络,健脾理气和血。气机畅,气血调,俯气通,则“通则不痛”。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从后根进入脊髓背角,更换神经元后上行,入内侧丘系到丘脑。针刺产生的冲动沿外周神经传导入脊髓背角,上行到延脑同侧楔束核”[1],针刺与疼痛刺激传入通路上都通过脊髓背角,在此,两种信号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细的神经纤维传导的,针刺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粗的Ⅱ、Ⅲ类纤维传导的,粗纤维活动可抑制细纤维活动”[2],从而阻止了痛觉的传递;与此同时,“针刺冲动传入脑内,激发了镇痛系统,增加了脑内脑啡呔的释放,达到镇痛作用”[3]。另外,取脊中、接脊二穴效果优于其它穴位,与神经节段性分布有关。腹腔大部分脏器的痛觉由T9—L1节段神经支配。而脊中、接脊穴位分别位于T11~T12、T12~L1棘突之间,而且二穴位分别分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第十二肋间神经后支内侧支”[4],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也表明:当针刺的神经和支配痛区的神属于同一节段或相邻时,其抑制效果就要强得多。

2016-06-01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3:00: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此外,本文还总结了针感和运针法的要点,以及对病因病机的探讨。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腹痛的临床效果,也为针灸在其他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本次临床观察,针灸接脊和脊中穴在治疗腹痛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为腹痛患者提供了一种值得信赖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 中医认为,腹痛,虽然病机复杂,但总会归结为阴阳失调这一点。腹痛,病在任脉,故而属阴。按照《内经》里阴病阳治、阳病阴治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调理督脉气血,来间接地刺激与督脉首尾相连的任脉。如此,我们取从阳引阴的效果,实现腹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止痛目的。正因如此,像《针灸大成》、《针灸甲乙...

  • 通过双合诊及三合诊,可发现一些导致痛经之病因,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炎块等。肛诊扪得子宫骶骨韧带结节状增厚,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重要。其他检查:如血沉、白带细菌培养、b超盆腔扫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刮宫,最后应用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可及早明确痛经之发病原因。宫腔镜检查可发现刮宫时...

  • 9 脊髓分裂症的病因 1.脊髓先天性发育缺陷:胚胎早期中央管闭合异常,若左、右背侧的神经襞在未接触之前都向前大弯曲,先与底板接触,即形成两个神经管,以后发展成为脊髓分裂症。也称为二重脊髓症。2.椎管内骨质发育异常:在脊椎管的发育形成中,由于骨质的异常增殖而长入脊髓的中央部位,使脊髓...

  • 病因病机虽不同,然不外乎阴阳失调,治之遵循《内经》中“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的法则。腹为阴,背为阳;任脉为“阴脉之海”,行走于腹中,与督脉前后、阴阳相对应,并且首尾相接,故取“阳脉之海”——督脉之穴,以通调周身阳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脊中穴有温阳...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