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译文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三两,切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未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这种病人,假如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因为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2022-12-18
mcxzy 阅读 28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4:30: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太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是三阳病误治,伤及脾阳,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邪陷脾络,脾络不通。所以太阴病的性质以脾脏的虚、寒、湿为特点,证见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解读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医宗金鉴 伤寒论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按〕:吴人驹曰:「自利益甚」四字,当在「必胸下结硬」句之下,其说甚是。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则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复曰:若下之无所谓也。〔注...

  •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

  •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

  • 太阴病为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1]。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1]。其特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有腹痛等[1]。《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分经》卷三:“太阴为寒脏,其宜温之证...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