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属于六经的哪条经?

四逆散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318条,主治少阴四肢逆冷证,兼五个“或然证”,但是,单从所用药物来看,几乎无直接对症之品,何以能治上述诸证之理??很多医家对该方的解析也未能很彻底地揭示出该方的病变本质,致使各家解析总有所略,每语焉不详……
今天小编带大家看看已故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潮祖先生以“组织结构”和“基础物质”两大方面为基石,充分认识和运用四逆散,令人醍醐灌顶。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第318条)。
——《伤寒论》

病 证
【病机】肝气郁结,经脉挛急。
【治法】调气疏肝,柔和经脉。

证 析
此方在《伤寒论》中虽然是用于治疗少阴四肢逆冷证,但是,该证实属肝气郁结,经隧挛急的病理改变。病本虽在肝经,证象却又可以见于五脏,究其证象能见于五脏之理,则与肝系的筋膜挛急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有关。
五脏六腑及躯体上下,均由大小不同的经隧联成一体。经隧是由肝主的筋膜构成,如心系的血管,肺系的气管,脾胃的肠管,肝系的胆管,肾系的输尿管、输精管,输卵管等皆是。这些经隧,是摄取能量、排泄废料、流通气血的通道。不止于此,肝系还包括少阳三焦的膜腠在内,膜腠也是津气升降出入的通道。
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如果经隧发生病变,经隧的弛张,必然影响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气血津液运行失度,又势必影响经隧的和柔。

因此,
组织结构和基础物质之间,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同时出现经隧与气血津液病变的证象。
故,此证属于肝气郁结,经隧挛急,影响血液流通,阳气不能随血达于四末,而成为四肢逆冷;脉络紧张,血运不利,遂致心悸不宁,这是肝病及心的见证;若肝病及肺,肺系挛急,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肝病及肾,肾系挛急,水道失修,则小便不利;肝胆自病,胆道痉挛,胆液壅阻,则腹中急痛;肝木克土,传导失常,则下利后重2020-02-15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3:10: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3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哲学、历史、礼仪、伦理等多个领域,其中《易》、《诗》、《书》、《礼》、《春秋》被称为"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是对《春秋》的注释,被统称为"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则属于"记"类,而《尔雅》则是汉代经师对词汇的诠...

  • 1、能够消除全身怕冷的大椎穴。在背部的中线,第七个颈棘突在凹陷处。鞠躬时,您可以感觉到脖子后部最突出的高骨。在大骨头下方是大椎穴。中医认为“大椎通阳”,是因为此穴位是杜经与六经之交。大椎是调节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大椎穴位的按摩或艾灸可以打开经络散散感冒,这也很重要。重要的方法是,...

  • 你好,人脚掌上穴位多我国古代医学认为,人的双脚上分布着六大经脉,连着肝、脾、胃、肾等内脏,足底有66个穴位,贯穿全身血脉和经脉,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意见建议:建议适当刺激足部,可保持全身血液顺畅,并能促进新陈代谢。泡脚是一个促进血液循环的最好的办法。

  • 一、腹部乃极阴极寒之地 根据十二经脉分布规律,你会发现人体一个天大的奥秘,人体六条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就聚会在腹部。腹部是人体5脏6腑的集装箱 包括脾、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子宫等脏腑,如果腹部经络不通,温度...

  • 臀寒---手脚冰凉 一些女性经常会感到全身发冷、手脚冰凉,特别是在入秋之后,身材娇小、压力过大的白领女性,哪怕不停的喝热水,穿再多的衣服也不管用,却忽视了臀部的温度,这就是臀寒的典型症状。是身体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臀寒---黄褐斑、黑眼圈 臀寒是女性健康美丽的大敌,很多女性因为...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