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叔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后世有什么评价?

王叔和在整理、研究《伤寒杂病论》中所做出的贡献,曾经颇得后世一些医家颂扬。如金代成无己说;“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元末明初医家王安道也说:“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大矣。”宋代林亿等在《校正伤寒论·序》中甚至说:“自仲景于今800余年,惟叔和能学之。”可谓推崇备至。然明清以来,有研究《伤寒论》,所谓“错简重订”一派,则非议王叔和,认为王氏整理《伤寒杂病论》舛谬尤甚,乱仲景本来面目,应当加以重订。则知伤此说以明代方有执倡于前,清代喻嘉言、程郊倩等人竞相和之,其中以喻嘉言攻击尤力,他不仅认为“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而且还攻击推崇叔和的林亿、成无己,说:“其所谓校正,所谓诠注者,乃仲景之不幸,斯道之大厄也!”言辞之激,无以复加。与之相对,则有张遂辰、徐灵胎、陈修园等人的“维护旧论”一派,尊王赞成,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其《伤寒论》传本至为完整,不可随意妄加改订,一时争讼不决。其实,各家研究《伤寒论》方法不同,各有心得,实事求是地进行学术争鸣,未尝不可,但若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固执己见以为是,则未免失之偏激,正如闵芝庆所讥:“设使人各一见以自高,何时复出仲景而始定”,终难使人信服。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固有杂乱、矛盾之处,但于该书存亡危急之际,使之保存并得以流传至今,贡献是很大的。吕震名说:“然以余平心而论,叔和传书之功,诚不可没。”这个评价是公允的。且王氏去仲景时代不远,如果余嘉锡推断其为仲景之徒弟可靠,其编次毕竟比其他人当更为可信。
2020-01-02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11 23:25: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王叔和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之得以流传。自皇甫谧首先提出此说,已为历来所确信不疑,虽近来有人提出质疑,但缺乏有力证据,尚不足以凭信。《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即散失于战乱兵燹之中,赖王氏汇集、整理、补充,编次为“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因时隔、不远,故当较多地保存了...

  • 魏晋时期任太医令的医学家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脉经》。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家有关脉学的论述,并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写出了这部著名脉学专书。

  •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王叔和做出的两大重要贡献是:整理《伤寒论》:王叔和作为太医令,深知《伤寒杂病论》的伟大价值,在书简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的情况下,他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最终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和修复,使其保留至今,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

  • 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编辑,使得这部经典著作更加精炼且详尽,非一般学者所能轻易理解。自张仲景时代以来,八百多年间,唯有王叔和能深入研究并传承其精髓。《伤寒论》的方剂组织严密,临床效果显著,不仅适用于伤寒病,还适用于众多内伤病症。从晋唐时期的收集整理,到宋至金元的深入研究和学派形成,...

  • 王叔和的主要著作有两部,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整理《伤寒论》:王叔和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了整理,使其得以更好地流传后世。这项工作对于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述《脉经》:王叔和还撰写了《脉经》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该书对中医脉学进行了...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