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伤寒论第十讲发表法 郭生白

关于内源性和外源性疾病的区分,外源性疾病是不是体温正常也算外源性疾病,内源性疾病是不是体温不高就算内源性疾病?如果是这个样,两者中间有一个重叠——体温正常,产生这个问题,我想这是可能的,有一处听不明白,就要去想,很容易想想到这儿去。

换个别的,中午十二点到午夜十二点,是突然的吗?没有一个相对的东西叫突然。再说阴和阳,阴和阳是包括一切对立的东西的转化,从冬至到夏至,从中午零点到午夜零点,从婴儿到老,哪一个也不是突然的,它一定是一个过程,有中间过程。

阴和阳之间的相隔,这中间是说的过渡,这个时间非常短,这绝对的中间是没有的,不是这边就是这边。体温正常,每一个人的基础体温是不一样,绝对的阴就是低于正常,另一个是高于正常。体温正常是没病,他说的这个正常是个公共的数,这个公共的数用在一个人身上压根就靠不住,每一个人有一个正常值。科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用具体的方法看那个问题,你用公共的看具体的,本身就错。正常37.5就正常,它过37.5度就算发烧。治病可不能讲权威,这个科学不讲权威。

发热恶寒就是发热,体温比正常值要高,无热恶寒发于阴,内源性疾病体温就是比正常值低,这是绝对不能错的。

外源性疾病是本能系统排异态势向外,向体外的,它要通过发表法来实现。发表法是根据本能系统向体表排出异物的本能态而必须遵守的法则。对侵入身体内的病毒、病菌等生物病原体以及非生物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他任何致病物,包括人体自身自己产生的代谢废物,都被生命视为异物排出体外。人体内不断产生异物,不断排出异物,排异本能系统是保护人体的一个重要的保护系统。如果排异系统能态良好,一切外界的致病物及体内有害物都不可能伤害身体。如果排异能态发生障碍,本能态就表现出排异的方向趋势,排异本能势态向体表排异中的活动发生的障碍时,用发表法,体表是指汗腺、体表微循环等排异代谢通路。

我们用“态”字,势态,态势,本能态势,本能态的势,我看得见你也看得见,看见的是态,是能的态,能是看不见的东西,能附在器上你才能看得见。

现在外面零下十度,我脱掉棉袄衣服到街上去,全身肌肉颤抖,皮肤收缩汗腺紧闭,你看到我这个模样,你看到的这个“冷”,是我的本能的态,身体的本能要保护我的体温,身体肌肉颤抖制造体温御寒。

用“势”字,势是运动的现象,它有向外的一个趋势,势和态是向外的,要出汗,排异本能的势态是趋向于体表外。医学的能力是顺应自然发挥作用,要顺应这个本能的势态,顺这个本能势态用的方法是发表法,它要把毒,异物,把不属于身体的东西、有害的东西排出去,它的这个方向是排出去,我们就顺应它,帮助它,推动它,排出来完了,这是外源性疾病的一个大法——发表法。

发表法包括解肌法,发汗法,透表法。解肌法也是发表法,发汗法也是发表法,透表法也是发表法,这三个具体的方法都属于发表法,这三个具体的方法在伤寒论上算完成了,以后任何人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去发展它,发展具体的方法。

伤寒论上,没有一个明确的透表法,到清代乾隆年间,温病学的出现,明确提出一个透表法。今天我说的透表法,涉及到温病学,一部分是温病学,也有我自己的一点东西,我说的治流感,银花连翘牛子牡丹皮桂枝葛根那个方子,就是三合一的方子。

发表法的辨证依据: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疼而(发热)恶寒;1太阳病,发热汗出,脉缓者名为中风;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风者为温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4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5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根据什么用解肌法、用发汗法、用透表法。张仲景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疼而恶寒,这就包括着发热,这是发表法必须遵守的法则。

第一个依据脉浮,脉像浮出来,浅出,比平常的时候浅,浮浅。因为身体要通过汗腺,把身体那些致病的物质,包括病毒病菌一切有害的物质,要从汗腺里排出来,所以它要发汗。排异系统本能要发汗,汗腺要往外排汗需要大量的血,体液和汗水都要有血液为依据,所以脉必然是要浮,浮说明循环系统要向体表周围组织要供血,大量的供血,脉管浅出,跳得有力,血液充足,脉浮为发热提供一个物质基础,脉浮是循环系统的一个现象。

出现恶寒,恶寒是个意像,意像是一个人的心里想的,他喜欢什么他厌恶什么,意像就是厌恶寒冷,体温38、39、40℃,它不愿意凉下来,其中大有文章,全身颤抖,体温是他自己制造的,出汗的前提是要提高体温,制造体温目的是要发汗,好不容易制造的体温,它散失不行,我不能让它跑,得保护这个体温,它要保护这个体温,他必然厌恶寒冷,出现这么一个意像,所以说我们身体的排异系统,本能的能就这么神奇。

平常我们要是热就出汗,开空调,没空调要找扇子扇,或找个凉快的地凉快凉快,可是今天发烧反倒厌恶寒冷,说明本能系统要制造一个发汗的过程,目的是把身体内部的有害物质代谢出去,所以发热恶寒这是第二个重要根据。

第三个是头疼,项强头疼,它要大量的供血,一定要提高血压,血压高头就疼。

第四个,我们说过凡是向外的同时向上,凡是向上的都同时向外,这是本能系统的活动规律,张仲景叫上冲。呕吐的时候我们常常出一身大汗,向上向外。升降出入的一个大自主系统,这是我们身体的规律,大自然就这么规定的。有上冲的就有向外的,我们既然看到向外又看到向上,这就是发表法的根据。

太阳病,脉浮,发热汗出,脉缓者为中风,中风不是被自然风吹着了,是名为中风,以中风为名。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不是寒伤了它,伤于寒冷的,被冷的冻的,是名为伤寒,以伤寒为名。

谁都有名,你叫春兰,你不是春天的兰花,你是一个人,你就是你。他名为中风,名为伤寒,干嘛要起这两个名字,这是有意义的。太阳病这三个字是一句话:发热恶寒,脉浮,头疼,项僵,太阳病就是排异本能态势向表的那个反应,它就叫太阳病。

外源性疾病,它是发热的,它叫阳。无热的,体温低的,叫阴,在当时,甚至于到现在来说,阴阳六经的分法是个大智大慧的分法。我们现在为说明本能医学的内容,我们不说阴阳六经,改用本能趋势来说,它是帮助我们容易理解、实用方便,并不是阴阳六经不好了。阴阳六经是存在着严格的内部联系,是分开说的一个整体,用阴阳、太少、厥明,它们之间你是分也分不开,切也切不断,你说哪一个都说的是一个整体,你说到一个面总是连着那五个面,一个整体的六个面,这是一个大智慧,我们认识它就足够了,丝毫不敢去贬低它,内心只有崇敬它。

我们现在说本能,本能是六经的核心,把核心拿出来说,并不是它那个六经不好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它的核心,提它的核心,我们并没有忘记它整体,再者用六经会和具体的经络脑袋里打架,知道六经的真相就行。

中风、伤寒用解肌和发汗就分开了。中风你看看,发热,汗出,它自个有汗,它能出汗,能出汗为什么病不解?病不解就是病没好,一时间有汗,一时间无汗,它的体液不够,没有能力持续地往外排汗排病,体液不够支持一次完整的排汗,仲景这个方子,法叫解肌法,方剂叫桂枝汤。

我们再说它这个发热,或者还没发热,这个人必恶寒先发冷,发冷是制造体温的,你看到已经发热时,它冷过去了。这个人没发热光发冷,这很容易和阴性病混淆,发热或者是已发热,或者是还没发热,你看到的先是恶寒制造体温,一会儿热就上来了。

你看脉搏,解肌法因为时时有汗,所以脉是缓的,慢的,体液不够脉就比较慢;如果它循环的量是充足的,它就有充足的体液排出来,脉就不慢,病就结束好了。

太阳病不管发热或没发热,它一定是恶寒的,厌恶寒冷,全身颤抖怕冷,老想温暖,盖一个被子不行,再盖一个,盖三个被子还是颤抖。一会儿体温升上来,如果身体疼痛,头疼,腰疼,全身疼痛,都是病毒性感冒,其他的病毒性传染病都身体疼痛。温病学上描写脑炎这一类的身体疼痛,他不用身疼,他说“身如被杖”。以前有种刑罚用棍子打人叫被杖,被杖四十,八十,人要是被棍子打似的,这种疼的滋味,我们医学借用“被杖”文学的描写,来表达身疼的感觉,充满了人性味道,看着过瘾。

身如被杖,汉代人比较朴实,说话朴实,做学问也朴实,这么大的问题,这么大的科学,张仲景没把背后的道理讲出来,只是把这个事做出来。过去说述而不作,光述,不做,说别人说过的话,不创作,现在看算个毛病,还是有创作的,虽然没说是生命科学,但是它做出来了,帮你给你一出汗,一个麻黄汤一出汗一个病毒性感冒就好了。但他就没把道理告诉我们,这是本能系统排异的,把这事耽误到现在。脉紧,是脉管那个形态很紧张,血流得很充实,脉管不放松,所以出不来汗,汗腺不分泌,出不了汗,用发汗法,这是发汗法的根据。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风者为温病。这一个发热不恶寒,渴,老想喝水。一直到乾隆年代,温病学家贬低经典派,说张仲景不会治温病,张仲景不是不懂温病,那时候没温病怎么治,但他这一句话把温病说死,千秋万代你谁也改不,他有治温病的方子。1956年河北省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四川的蒲辅周先生,周总理安排他去治脑炎,治了167例,全部治愈,他没有用温病学的方子,用伤寒论的白虎汤。这张方子用比较多的牡丹皮、怀牛膝,温病学看这个也不顺眼,经典派看也不认可,因为跟他们知道的那个不一样。张仲景他会治温病,是不是伤寒论里面治温病的方子丢了一些,而且与东汉建安年代相比,温病也在变化,它也在随着时代在变化。(郭老用牡丹皮的出处)

朋友说北京人到西藏去开始会很不舒服,生活二年后就能适应,血色素会从13提高到20,这不是应变性吗?改变自己适应自然的能力。有几个朋友到北京治肺结核,怎么也治不好?回西藏没治就好了,那儿氧气少,病菌它活不了,到一个无菌的环境,不用治就好了。

地区的差别对于病是有选择的,这横着有选择,那纵着就没选择吗?两千年以前我们人吃的、喝的、水、空气、食物、劳动什么都不一样,病也不一样。但这部圣典的地位是不可以违逆的,这部书的有些错误是王叔和加上去的,由于水、火、战争、虫蛀等因素,《伤寒杂病论》成了断简残篇烂片,晋代太医王叔和整理补缺,重新编订,使该书流传于世,否则我们可能看不到伤寒论,咱感谢王叔和还来不及呢。

4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身大热,体温高,还想盖被子,这是个真假的问题,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热是假热寒是真寒。5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体温低落盖上被子还自个揭了,这也是一个真假问题,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寒是假的热是真的。

上面都是发表法的辨证依据,我们用这些辨证,脉像、体像、舌像、声像、色像、物像、意像一切等等,是认识本能系统排异的态势,明白这个东西,我们就知道怎么治,顺势利导,这是个大法。

本能这个东西,肉眼是看不见的,就比如我们看得见太阳,看不见太阳能,人体生命的本能我们看不见,看得见的是本能的态。我们说的辨症就是认识本能态,发表法是一个法,是根据本能态而立的法。法是必须遵守的规则!发表二字是向体表外发出。向体表外发出的本能态是脉浮,头项僵疼,发热恶寒。凡是发热恶寒的热与不恶寒的身热是不同的,不恶寒的身热是身体内部高强代谢中产生的热,所以发热喜凉爽,而厌恶温暖。恶寒与恶热都是意像。一个身子热有两种不同意像,说明发热也有不同的内涵。恶寒的发热,虽然发热,不但厌恶寒凉而且喜欢温暖,这个身热是外周组织发生的,肌组织颤抖摩擦生热,提高体温为了发汗,循环系统提高血压,增强血液循环也为了出汗。

一切都是顺势利导,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文化,是医学上最基本的理念,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我们治病是顺势利导,太极拳的拳法,形意拳八卦掌,凡是中国发生于根文化的一切的东西都是顺势利导。

我们只有知道本能系统的势态以后,才能知道怎么样去利导它。比如,我们看到它是向体表的,我们再看,你是要发汗,你还是增加体液?还是要我帮你打开汗腺,分泌排出汗来,你还是要透表?从微血管把有害物质排出来。所以必须先知道本能系统的排异态势之后,我们才能做出顺势利导的方法,方剂,这个方法的法是遵守的原则,方是方剂,药方是什么药。

解肌法 。它是排异系统向体表排异,有汗出而不能解除病的方法,辨证依据是:发热恶寒,头项僵疼,脉浮上冲,有汗出,最重要的是有汗,它跟发汗法、透表法不同,就是因为它发热恶寒,有汗,但脉一定是浮的,如果脉不浮就不能发热恶寒,发热恶寒一定是脉浮的。如果说脉不浮,脉沉,脉沉发不了汗,也就是用桂枝汤绝对发不了汗。

汗水往下流,水珠在这儿飘着,在皮肤上沾着往下滴,这不是有汗。皮肤是湿润的这就是汗,没有汗的皮肤一摸干燥而光滑,有汗的皮肤一摸是漐漐粘粘的,有时候很明显就能看出来,有时候不太明显。“漐”字,上头就是执行的执,下面就是水字的漐。有汗没汗从细微上区别,一摸皮肤就知道有汗,如果说无汗的,一摸是干燥光滑的。

无汗,汗不出,不出汗 。无汗就是没有汗,皮肤是干的。汗不出,用发汗的方法还不出汗,应该有汗它没汗,这叫汗不出。还有一个不出汗,就是没有汗,皮肤干燥。

古代人刻个字不容易,语言非常简练,但是里面的意义、含量特别大,古代的东西你读一千次一万次你还想读,这就叫经典。为什么叫解肌法,这个不必去追究它,它就是跟发汗法加以区别,它的内容就是增加体液,如此而已。

古代人用的药你仔细的看看,然后你再回来再看看它这个病,它这个方,你互相的对应,用这个方子和这个药去解释这个病,你再用这个方法去解释这个方剂,来来回回几次,你就懂了,这也是读书的方法。

解肌法就是一张方子—桂枝汤,它是《伤寒杂病论》第一张方子,这个方子好,你千秋万代你改不了这张方子,你想再让它好一点,也不容易。就如西厢记上的那个小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描写秋天的,那个意境那个境界,你加一个字减一个字都不行。

伤寒论的美,这个美,不是色彩的美,不是声色的美,不是建筑的美,也不是情感的美,它的深情厚意在疗效之中,它是一种理性的美,太伟大了,你百读千读你不厌哪。

学生:阳病转阴就是加重,阴病转阳就是好转。有一亲戚肺病,平常没事,一发烧的时候就成肺结核,这是不是加重吗?

郭老:这个发烧不叫转阳,他那个发热和阳病的发热不是一样,阳病的发热它是向外排的,它这个阴病的发热是一种消耗,脉像浮,沉细。肺结核现在非常地好治,用抗生素治不了,我用草根树皮治疗非常快。

学生:桂枝汤和麻黄汤,如果用错会有什么现象?

郭老:桂枝汤的态势一定是解肌,增加体液,流通血脉。错用麻黄汤:发汗,虽汗出,遂漏不止,跟漏似的止不住,其人,四肢微逆,小便难,身体疼痛。还有一个,汗出虽漏不止,亡阳,体温低落,转入少阴。造成严重的错误,病由阳转阴,出现了严重的逆转,这个不能错。

学生:麻黄汤,如果用透表的方法,就是治温病的方法,会什么样?

郭老:透表啊,透表那个就麻烦,比如说麻疹,天花,它是要透表的,不许发汗,也不能解肌,只有透表,如果要用发汗的方法,用麻黄汤,汗一出来,这个人的血液浓缩,血中的水分大量地丧失,血液变粘稠,因为他要从血液往外排毒,从微循环往外排毒,血液一粘稠,循环流通发生障碍,都出不去了,体温马上升高,39、40、41、42,惊厥!绝对过不了四天,四天之内必死。

学生:如果麻黄汤证用透表汤的方法?

郭老:用透表的方法,好不了病,白费,白耽误功夫。

学生:会有什么坏的后果吗?

郭老:这一个白耽误功夫,你知道出什么毛病吗?病不会停止的,它不是进就是退,它要病进什么样?比如一个病毒性感冒,已经到41℃,你再用错药,时间耽误一天多,这41℃老在这停着?错了,他会出毛病,干燥的皮肤,汗没有汗,没汗这体温老这么高,他惊厥,突然内闭,牙关紧闭,脉浮,摸不着脉了,神昏悸,没有意识了,体温突然到35℃,这个后果麻烦,进医院死在医院里,不进医院死在家里。这错唯独医学不允许出错,还有一样不能出错,战争不能打错。这是一个人的生命,那是众人的生命。

做医和将军带兵打仗完全一样,一定是赢!有一句蠢话:师父教徒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不求有功你就是过。中医入门学的就是道家和儒家的东西,行医它很自然地就联想,一看这姑娘和我那姑娘差不多,带着这种思想给人治病,把别人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把别人的父母也看成自己的父母,有这种思想你再做个医,大概就没什么大错。

学生:温病学和伤寒论,我就解不开这个扣呢?

郭老:伤寒论和温病学相差一千年,为什么一千年没解开这个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留下一部圣经,真正的圣经。美中不足的就是没解开这个扣,张仲景当时要把这个扣解开,用不着我在这瞎白话,伤寒论是一部生命科学,是一部方法系统,内涵就是本能系统。从伤寒论到乾隆年代,中医一千多年才出来温病学,温病学并不是伤寒杂病论的继续,它的理论是自立门户,它是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归根结底它还是一个内源、外源病。(明代王安道(1332-1391年)第一个把伤寒和温病明确区分,王安道从症候、病机、治法诸方面阐述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道理,使温病学说开始独树一帜,后人把王安道尊为温病学说的奠基者。)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核心是本能系统,本能系统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核心思想,本能系统这个扣没解开,才出来这个温病学,但它也不是这个扣里的东西。

当时,建安年代流行伤寒,传染病,中风、伤寒、温病,张仲景用毕生的智慧,写出来《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伤寒辨证法则——六经辨证,他是个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药学家、养生家,五个“家”用一个大脑去思考问题。

清乾隆年代,流行温病,急性病毒性的流行病出现,死人无数,南方患病成灾,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余师愚这些先生们,治疗温病日夜与死亡相伴,他们也是医学家、药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养生家,这些“家”用一个大脑思考问题,中国就产生一部《温病学》,《温病条辨》,王孟英等几个学生把叶天士先生的语录,整理出《温热经纬》,还有吴又可的《瘟疫论》。

薛生白、余师愚的著作,每一本著作,如果不是医学家、药学家、文学家用一个大脑在思考,那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呢,医学家姓张,药学家姓李,哲学家姓赵,没法用一个大脑考虑,商量都不好商量,只能是你造什么药,我就卖什么药,我就用什么药,他就吃什么药,一千多年才出来一个温病就于此。

西方医学之父,跟中国人不谋而合,也提出是本能,他们后来工业化走到对抗,走到化学,走到物理,走到刀,就用这玩意去保护生命啊!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发展,走两个道儿了。2022-06-04
mcxzy 阅读 28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1:35: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