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诊断学、方剂学方面也做出了哪些贡献?

两书论脉已分出20多种脉象,与现在习用的脉象已无什么差异,并且注重把脉诊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或从脉测证,或从证测脉,并据脉象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书中还出现了舌诊的内容,开后世舌诊之先河,“舌胎”一词,也为其首创。两书使方剂学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与提高。共收方剂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所载方剂显示当时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这些方剂组成严密、疗效可靠,剂型亦丰富多彩,因此,后世誉称张仲景为“医方之祖”。
2020-01-02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1:43: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丁甘仁学术研究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核心,其临床实践主要遵循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他坚信,理解并应用六经分治原则是诊断病情、合理用药的基石。丁甘仁认为,临床上把握《伤寒论》中的六经病与《金匮要略》中的杂病,是进行辨证施治的两大关键。这两部著作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缺一不可。他的理...

  • 《伤寒杂病论》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主要针对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为核心,详细论述了风寒等外感病邪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它强调了表里辨证,为外感病的治疗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金匮要略》则侧重于内科杂病的诊治,它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多种内科...

  • 伤寒杂病论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分别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这部分主要讨论了由于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以及如何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这些病症。它是中医临床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为后世中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不同,《金匮要略》侧重于内...

  • 《金匮要略》作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重要著作之一,与《伤寒论》并称,但在临床应用上却有其独特的特色方药。如桂枝加桂汤,主治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药物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等。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心下悸动不安,气短乏力,小便不利等症,主要成分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诊断学、方剂学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两书论脉已分出20多种脉象,与现在习用的脉象已无什么差异,并且注重把脉诊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或从脉测证,或从证测脉,并据脉象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书中还出现了舌诊的内容,开后世舌诊之先河,“舌胎”一词,也为其...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