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月经可以艾灸哪些部位

月经期艾灸什么穴位
1、月经期艾灸什么穴位
1.1、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1.2、关元穴: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1.3、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1.4、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月经期艾灸应该注意什么
2.1、注意保暖和防暑:艾灸的时候体表部位有部分会暴露在外,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天高温时注意防止中暑,同时要注意室内温度调节,保持通风透气。

2.2、注意 和穴位的准确性:艾灸时要注意 舒适,自然,根据处方找准艾灸的部位或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2.3、注意思想集中:艾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而且还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用艾柱灸时要小心,防止艾柱翻滚脱落,烧伤皮肉。



3、月经期艾灸的好处
3.1、改善月经不调,提前

月经提前因为脾气暴躁,脾是血的管理者,脾气不好,被管者也就会造反,与此同时,脾虚湿阴神经内分泌失调,身体阳气火旺或情志抑郁。

艾灸是通过回阳固脱,温补阳气,来调理脾肾两虚引起的脾气不足,可解郁散肝气达到身体平衡,可改善内分泌失调,让子宫卵巢神经活跃达到有效的改善。

3.2、月经推后

月经延迟量少暗沉有血块,排出不畅,痰阻,月经淡呈粘液状,月经前后白带下多,血虚,苍白,小腹疼痛,唇齿淡,肾虚,腰酸。

艾灸,散寒祛湿提升阳气,改善血块排不出,子宫痰湿太重造成月经不畅,艾有通经络调气血,祛湿活血之效。

2020-10-22
艾灸具有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消症、调经止痛的作用,对于女性月经病的治疗以及养生保健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对于月经正常的女性,平时可以做做艾灸保健身体,但是经期最好不要艾灸,以防造成月经紊乱;对于月经不调的女性,经期可以艾灸腹部或者腰骶部,以及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等穴位,能够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月经周期以及经量,使之恢复正常。2020-10-23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0 03:22: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般可以艾灸关元穴、子宫穴、血海穴和三阴交穴,这些穴位可以达到活血排瘀、调理月经的作用。关元穴是任脉上的穴位,具有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的作用。而子宫是经外奇穴,是治疗月经病的要穴,具有通调经血、调理胞宫的作用,两者均位于小腹部。血海和三阴交是脾经上的穴位,在下肢内侧,具有补血、活血的作...

  • 经期通过艾灸进行排淤,常见的穴位有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血海穴、足三里穴等。经期是否能够艾灸,或体质是否适合艾灸,建议根据自身的月经情况进行判断。若平时有淤血内阻的现象,月经量很少,月经排出不顺畅,又夹杂大量淤血块,可以在经期适当进行艾灸治疗。部分女性月经量特别多,甚至出现贫血的症状...

  • 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小肚子。小肚子或小腹一般指肚脐下方部位,包括气海、关元、中极、子宫等穴位,上述多个穴位本身具有温中补虚、活血通络的作用。月经期各种疾患的治疗都以活血化瘀为主,因此在小腹部进行艾灸,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很多女性患者有痛经,痛经是艾灸主治的病症之一,穴位的选择以下腹部、小腹...

  • 经期艾灸如果出现宫寒的表现,月经颜色紫暗,夹有血块,有闭经、痛经或者排经不畅的时候,可以进行艾灸治疗。艾灸根据体质来决定,如关元穴、中极穴、气海穴、血府穴、足三里、肾俞穴等部位,也可以进行艾灸治疗。具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决定艾灸的部位,应该到正规的医院经过医生的检查,由专业医师来进行...

  • 但如果在行经期间有不舒服的症状,这时候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改善行经伴有的不舒适症状,比如月经期间出现了痛经,虚寒型的痛经可以施以艾灸,可以灸灸八髎穴、十七椎下,也可以灸灸气海穴、关元穴、石门穴,这都是位置。如果出现漏崩证,大量的出血既可以灸脾经的隐白穴、三阴交穴,也可以灸上腹部的...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