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这种食物富含营养,这种药材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改善身体状况,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身体寒凉的人要尽量少吃,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养生必备。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功效: 利水药;渗湿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功效与作用
1、 《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 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3、 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4、 《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
5、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7、 《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
8、 《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9、 《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10、 《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
11、 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2、 茯苓治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13、 茯苓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14、 茯苓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15、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16、 《证治要诀》记载: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17、 茯苓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18、 茯苓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19、 《别录》记载: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20、 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1、 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2、 《纲目》茯苓酒 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23、 茯苓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24、 茯苓治宫颈癌: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
25、 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6、 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
用药禁忌
1、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2、 《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 《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4、 《本草经疏》记载: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 《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 张元素记载: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处方用名: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
功效与主治: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水肿,痰饮,脾虚诸证,心悸不寐等。
临证运用禁忌:
1、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2、阴虚而无湿热,肾虚而小便自利者忌用。
3、青光眼患者慎用。
4、孕妇慎用。
茯苓按其药用部分不同而分成以下几部分:外皮黑褐色者为“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皮内呈淡红色者为“赤茯苓”,擅渗利湿热;内呈白色者为“云茯苓”(白茯苓),长于渗湿健脾;苓块中穿有松根者称“茯神”,擅长于宁心安神。
茯苓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30~100。克;用于利水渗湿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曾取大剂量茯苓治失眠,连续服药达数月之久,未见有不良反应。茯苓有安神、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功,故无论虚实,皆可投之,这是茯苓安神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他安神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其力虽薄,只要药量恰当到位,亦不失为一味功效独特的安神良药。笔者用于治疗失眠,也常在辨证方中重用茯苓50~100克,每有效验可期。
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补脾益心,又能利水渗湿。凡脾虚湿困引起的痰饮,泄泻,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诸证,茯苓均为必用之品。本品能人心脾,补脾气,助运化,以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茯苓的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虚(脾虚)邪盛(湿盛)必不可缺”。因其性质平和,临床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如用于治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食少腹胀,大便泄泻,多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用于治疗痰饮呕逆、胸膈痞满,多与半夏、桂枝、生姜等配伍;用于治疗气虚心悸,多与炙甘草、桂枝、党参等同用,或少加朱砂;若惊悸失眠属心脾不足者,又常与党参、桂圆肉、酸枣仁等合用,属心肾不交者,又多与石菖蒲、远志、龙齿等配用。
2022-06-26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这种食物富含营养,这种药材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改善身体状况,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身体寒凉的人要尽量少吃,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养生必备。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功效: 利水药;渗湿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功效与作用
1、 《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 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3、 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4、 《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
5、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7、 《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
8、 《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9、 《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10、 《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
11、 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2、 茯苓治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13、 茯苓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14、 茯苓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15、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16、 《证治要诀》记载: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17、 茯苓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18、 茯苓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19、 《别录》记载: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20、 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1、 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2、 《纲目》茯苓酒 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23、 茯苓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24、 茯苓治宫颈癌: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
25、 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6、 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
用药禁忌
1、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2、 《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 《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4、 《本草经疏》记载: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 《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 张元素记载: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处方用名: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
功效与主治: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水肿,痰饮,脾虚诸证,心悸不寐等。
临证运用禁忌:
1、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2、阴虚而无湿热,肾虚而小便自利者忌用。
3、青光眼患者慎用。
4、孕妇慎用。
茯苓按其药用部分不同而分成以下几部分:外皮黑褐色者为“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皮内呈淡红色者为“赤茯苓”,擅渗利湿热;内呈白色者为“云茯苓”(白茯苓),长于渗湿健脾;苓块中穿有松根者称“茯神”,擅长于宁心安神。
茯苓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30~100。克;用于利水渗湿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曾取大剂量茯苓治失眠,连续服药达数月之久,未见有不良反应。茯苓有安神、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功,故无论虚实,皆可投之,这是茯苓安神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他安神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其力虽薄,只要药量恰当到位,亦不失为一味功效独特的安神良药。笔者用于治疗失眠,也常在辨证方中重用茯苓50~100克,每有效验可期。
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补脾益心,又能利水渗湿。凡脾虚湿困引起的痰饮,泄泻,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诸证,茯苓均为必用之品。本品能人心脾,补脾气,助运化,以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茯苓的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虚(脾虚)邪盛(湿盛)必不可缺”。因其性质平和,临床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如用于治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食少腹胀,大便泄泻,多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用于治疗痰饮呕逆、胸膈痞满,多与半夏、桂枝、生姜等配伍;用于治疗气虚心悸,多与炙甘草、桂枝、党参等同用,或少加朱砂;若惊悸失眠属心脾不足者,又常与党参、桂圆肉、酸枣仁等合用,属心肾不交者,又多与石菖蒲、远志、龙齿等配用。
202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