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的主要病候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下面,我为大家足太阴脾经的主要病候,一起来看看吧!
  太白 (Tàibái, SP 3) 输穴;原穴
  【定位】 第1蹠骨小头後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第一蹠趾关节後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功能】 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 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操作】 直刺0.5~0.8寸。
  公孙 ( Gōngsūn, 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太白後约1寸;第一蹠趾关节後缘,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取穴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功能】 健脾化湿、和胃理中
  【主治】 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操作】 直刺0.6~1.2寸。
  商丘 (Shāngqiū, SP 5) 经穴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功能】 健脾化湿、肃降肺气
  【主治】 腹胀、肠鸣、腹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足踝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三阴交 (Sānyīnjiāo, SP 6) 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後缘
  【解剖】 在胫骨後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後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後方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主治】 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难产、产後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 痛、遗精,阳痿、疝气、睾丸缩腹,小便不利、 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操作】 直刺 l~1.5寸。孕妇禁针。
  漏谷(Lòugǔ, SP 7)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内踝尖上6寸;在内踝高点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後缘
  【解剖】 在胫骨後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後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後方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消肿,渗湿利尿
  【主治】 腹胀,肠鸣、偏坠;小便不利,遗精、女人漏下赤白;下肢痿痹、腿膝厥冷。
  【操作】 直刺 l~1.5寸。
  地机 (Dìjī, SP 8) 郤穴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解剖】 在胫骨後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後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後方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女子症瘕;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 SP 9) 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後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後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 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
  血海 (Xuèhǎi, SP 10)
  【定位】 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功能】 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瘾疹,皮肤湿疹,丹毒。
  【操作】 直刺 l~1.5寸。
  隐白 (Yǐnbái, SP 1) 井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功能】 健脾宁神,调经统血
  【主治】 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 浅刺0.1寸。
  大都 (Dàdū, SP 2) 荥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第1蹠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功能】 健脾利湿、和胃宁神
  【主治】 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操作】 直刺0.3~0.5寸。
  箕门 (Jìmén, SP 11)
  【定位】 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 ,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清热利尿
  【主治】 小便不利、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2022-07-11
mcxzy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4-09-19 12:10: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