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胸腹部

足太阴脾经简称脾经,是十二正经之一。有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脾经的巡行路线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的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的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的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的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进入腹部的腹结穴、大横穴,络于胃部腹哀穴,通过隔肌,夹食管旁的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穴。

脾经胸腹部穴位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4、腹结穴:

位置: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疝气,泄泻。

15、大横穴:

位置: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泄泻,腹痛,便秘。

16、腹哀穴: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17、食窦穴:

位置: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18、天溪穴:

位置: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19、胸乡穴:

位置: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疼痛。

20、周荣穴:

位置: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逆。

21、大包穴:

位置: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2022-07-23
mcxzy 阅读 151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5:04: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足太阴脾经简称脾经,是十二正经之一。有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脾经的巡行路线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的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的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的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的...

  •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从人体脚底沿内侧迂回向上,最终连通腹下部和胸腹部。根据中医理论,足太阴脾经主要负责腹部和下肢的气血运行,涉及到人体的多个器官如脾、胃、肝、肾等的功能。由于现代人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很多人身体免疫力和消化功能下降,而足太...

  • 循行与腹胸面的经脉,正中线为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距正中线在腹部为0.5寸,在胸部为2寸)(C错)、足阳明胃经(距正中线在胸部为4寸,经过乳头,在腹部为2寸)(C错)、足太阴脾经(距正中线在腹部为4寸,在胸部为6寸)(E对),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ABD应为腹部旁开距离。

  • 足太阴脾经 【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着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啊8寸外交于足厥阴肝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膈上行,夹咽部两旁,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其支脉,从胃上膈,注于心。【概括】:...

  • 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足太阴脾经最全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