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五大经典法则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生理、病理、药物治疗和 养生 保健内容。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五个方面,是 养生 保健的基本法则,对我们日常 养生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我先来为您解读一番:懂得践行 养生 之道的人,会效法于天地阴阳自然界的变化,恰当地运用各种 养生 保健方法,饮食上既有节制又有节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规律,能够适度地进行劳作,生命既有质量亦有规律,所以形体与精神都很健旺,能够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以后才会去世。
具体的 养生 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
由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每天昼夜的运转、每月月亮的改变、每年季节与节气的往复、每60年甲子运气的变化等,这些阴阳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我们都必须遵守、效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提及的四季 养生 法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一日 养生 法等,都是“法于阴阳”的具体体现。如四季饮茶方面,春季 养生 宜养“生发之气”,疏肝补血,饮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 养生 宜养“生长之气”,清心补津,饮茶宜喝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秋季 养生 宜养“收敛之气”,润肺补气,饮茶宜喝铁观音即乌龙茶;冬季 养生 宜养“闭藏之气”,补肾温阳,饮茶宜喝红茶、黑茶、普洱等发酵茶。

譬如艾灸 养生 :《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脏寒⋯⋯,其治宜灸”、《灵枢·经脉》之“灸则强食生肉(增强食欲、生肌长肉)”,开了保健灸疗的先河。如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属于胃经,位于膝盖骨下三寸外一寸的位置,有调理三焦、强壮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经常艾灸或按摩该穴位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增强体力与肌力、消除或改善疲劳、减少疾病、预防衰老。 养生 谚语“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告诉我们日常保健可常灸足三里,每次当以局部皮肤湿润为度。
又如药物 养生 :药物包括内服药物、外敷药物。内服药物应当按照“损益使平”的原则来使用,虚证宜补益,药物如人参、西洋参补气,阿胶、地黄补血,枸杞子、石斛补阴,鹿茸、虫草补阳;药方如补中益气丸补气、乌鸡白凤丸补血、六味地黄丸补阴、金匮肾气丸补阳。实证宜祛邪,药物如大黄通大便、三七化血瘀;药方如麻子仁丸通大便、复方丹参片(滴丸)化血瘀。外敷药物,如脐贴(丁香、肉桂等)可用于小儿寒湿泄泻的调理、白芥子泥丸贴敷背腧穴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根据现今 社会 的实际情况,尤其要注意不可过饱,这样就不至损伤脾胃。这么做,近则可保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提高对摄取食物的消化、吸收;远则无营养缺乏或过剩之忧,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可减少肥胖乃至于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是食饮有节律,即饮食定时。我国传统的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这样即可保证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节律地进行。而脾胃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饮食在体内才能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于全身。
第三是食饮有节度,种类齐全,比例恰当,谨和气味,即膳食平衡。谨和气味,指膳食需要谨慎地调和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以使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确保身体 健康 。

前者指作息时间应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日 养生 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时辰 养生 、子午觉 养生 等。后者指家居环境与工作环境亦应符合法度,像《素问·异法方宜论》即记载了地域居所环境与易发病证的关系: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黄帝内经》既主张劳动和锻炼,又反对过度劳累,而“形劳而不倦”则是对劳动和锻炼 养生 的原则要求。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相关记载。说的是长期站立会伤骨骼、长时间行走会伤筋膜、长时间坐着不动会伤肌肉、长期卧床休息引起气虚。平时我们在摄生保养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些方面。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2022-07-20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1:01: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作,其养生观念简单而深刻,强调养生首先要养心。书中提到,养生方法应顺应自然,保持心态的平和。养生不仅仅是饮食的调节,更是精神层面的平衡。正确的养生方式应该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

  • 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

  • 《黄帝内经》里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三餐均衡搭配,荤素要吃、杂粮也要吃。不挑食,不偏食。酸甜苦辣咸,寒热温凉,都要吃一些,才能保证身体 健康 。四 【起居有常】——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古代没有电,所以人们秉承着日出而起,日落...

  •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众多,包括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然而,《黄帝内经》指出,能否遵循养生之道是决定健康长寿的关键。《内经》将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思想提升到战略高度,强调正确的养生之道对于抗衰老至关重要。疾病是健康...

  • 宜宽 养生要心宽。所谓心宽能容,心静则安。人若能做到宽容待人,心宽对事,可以减少许多烦恼。《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见,养生当以心宽为第一要务。不为外物所动则心宽,心宽则五脏六腑皆安,五脏六腑皆安则身康体健...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