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针灸的好处

  “伏针”,即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刺以治疗 疾病 ,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盛夏三伏的针刺,因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生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及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 咳嗽 、 哮喘 、 风湿 性 关节炎 等症,在此时针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何为“伏针”
  “伏针”,即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盛夏三伏的针刺,因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生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及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在此时针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法是将传统季节节律与 针灸 治病相结合,是继子午流注等之后又一 特色疗法 ,针家要重视它,且应使这一独特疗法得以发扬光大。
  古代医家根据物候思想,格物致和,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 自然 界一样有周期变化,从而产生了按时选穴,顺时而针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叶。氏医案存真类编》中提到:“痹者……久邪与气血混处,取穴颇迟,当此长夏发泄司令。按图针刺,每五日、七日一举,经络气血流行,邪气难以容留。”这说明当时对伏针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
  上海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培卿在清末民初正式提出伏针疗法,他认为,伏天气候炎热,腠理开疏,同时借伏天阳气助体内不足阳气,以增强卫外作用,提高疗效。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 夏至 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曰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 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2013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十四己酉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头伏的第一天。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六庚辰,是头伏第一天,头伏10天。7月23日,农历六月十六庚寅,是二伏第一天,二伏20天。8月7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一天。8月12日,农历七月初六庚戌,是三伏第一天,三伏10天。8月21日,伏天结束。今年的伏天一共40天,即:头伏10天,二伏20天,三伏10天。简而言之,2013年的初伏是7月13日,中伏是7月23日,末伏是8月12日。
  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同时,也要注意,三伏天是上海乃至江南地区针灸科门诊量全年最高峰时期,患者众多,候诊时间长,天气又闷热,诊疗中一定要注意防止 中暑 ,看病不要急躁,保持一个清凉的好心情
2022-07-21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11-15 20:04: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可以借助于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把自然界的阳气储存于体内,然后来达到温经散寒的作用。2、艾灸的时候,如果是用艾条灸的时候,有艾条疚的作用,艾条可以温经散寒,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3、一个经络穴位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艾灸一些足三里,可以防病保健,调理我们胃肠功能的...

  • 1、第一个,我们可以借助于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把自然界的阳气储存于体内,然后来达到温经散寒的作用。2、第二个,我们艾灸的时候,如果是用艾条灸的时候,有艾条疚的作用,艾条可以温经散寒,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3、第三个,还有一个经络穴位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艾灸一些足三里...

  • 1、冬病夏治:中国有一句传统俗语叫“冬病夏治”,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的时候气候炎热,此时身体内的阳气大盛,如果此时使用特制艾草对穴位进行局部热刺激,可以扶阳驱寒、去除冬病,例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