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针灸的好处

  “伏针”,即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刺以治疗 疾病 ,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盛夏三伏的针刺,因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生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及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 咳嗽 、 哮喘 、 风湿 性 关节炎 等症,在此时针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何为“伏针”
  “伏针”,即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盛夏三伏的针刺,因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生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及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在此时针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法是将传统季节节律与 针灸 治病相结合,是继子午流注等之后又一 特色疗法 ,针家要重视它,且应使这一独特疗法得以发扬光大。
  古代医家根据物候思想,格物致和,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 自然 界一样有周期变化,从而产生了按时选穴,顺时而针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叶。氏医案存真类编》中提到:“痹者……久邪与气血混处,取穴颇迟,当此长夏发泄司令。按图针刺,每五日、七日一举,经络气血流行,邪气难以容留。”这说明当时对伏针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
  上海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培卿在清末民初正式提出伏针疗法,他认为,伏天气候炎热,腠理开疏,同时借伏天阳气助体内不足阳气,以增强卫外作用,提高疗效。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 夏至 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曰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 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2013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十四己酉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头伏的第一天。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六庚辰,是头伏第一天,头伏10天。7月23日,农历六月十六庚寅,是二伏第一天,二伏20天。8月7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一天。8月12日,农历七月初六庚戌,是三伏第一天,三伏10天。8月21日,伏天结束。今年的伏天一共40天,即:头伏10天,二伏20天,三伏10天。简而言之,2013年的初伏是7月13日,中伏是7月23日,末伏是8月12日。
  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同时,也要注意,三伏天是上海乃至江南地区针灸科门诊量全年最高峰时期,患者众多,候诊时间长,天气又闷热,诊疗中一定要注意防止 中暑 ,看病不要急躁,保持一个清凉的好心情
2022-07-21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6:36: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作用是解暑,祛湿,祛寒,降火,延年益寿等。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无论天气多么炎热,...

  • 盛夏三伏的针刺,因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生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及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在此时针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法是将传统季节节律与 针灸 治病相结合,是继子午流注等之后又一 特色疗法 ,针家要重视它,且应使这一独特疗法得以发扬光大。古代医家根据物...

  • 所谓天灸疗法(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多发的病,在夏天提前介入治疗,以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这种疗法是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选择相应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此时人体腠...

  • 三伏天艾灸的第一大好处就是解暑,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

  •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