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2016-11-05
第一本专著:《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理论在《内经》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但病变性质只强调了虚实寒热,病变部位只强调了表里,而且对于许多病症也没有具体阐明病变性质和部位。直到宋代,对大多数疾病还是以病名和症状作为治疗依据。直到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提出医生应首先分辨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观点,张介宾《景岳全书》明确提出“八纲辨证”的理论。后人将楼、张的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医学纲目》和《景岳全书》共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
1.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2016-11-05
辨证论治理论在《内经》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但病变性质只强调了虚实寒热,病变部位只强调了表里,而且对于许多病症也没有具体阐明病变性质和部位。直到宋代,对大多数疾病还是以病名和症状作为治疗依据。直到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提出医生应首先分辨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观点,张介宾《景岳全书》明确提出“八纲辨证”的理论。后人将楼、张的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医学纲目》和《景岳全书》共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
1.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