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阳水 ;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发病较急。症见表、热、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凡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或久病损伤正气,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症见里、虚、寒证者,多从 论治;阳水日久损伤正气,或 复感外邪,因虚致实等均可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又宜详辨标本虚实,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孰急孰缓。
(2)辨病位:眼睑水肿,四肢皆肿,恶寒发热,咳嗽气逆,肢节酸楚,病位在肺;周身水肿,肢体困重,脘闷食少,病位在脾;面浮肢肿,腰以下为甚,伴腰膝酸软,怯寒肢冷,病位在肾;面浮肢肿,心悸怔忡,病位在心;周身水肿,胁肋胀满,嗳气不舒,病位在肝。
2.治疗原则发汗、利水、泻下、逐水为基本原则。以阴阳虚实而言,阳水以驱邪为主,可用发汗、利尿、攻逐、解毒、活血、行气、疏表等法。 则以扶正为主,可采用健脾温肾利水、通阳利水、补气养阴利水等法。
3.应急措施
(1)面浮身肿,尿少,心悸,气促,不能平卧,汗出,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为水邪上逆心肺之变。可选用:
①附子15~30g,桂枝9g,丹参15~30g,益母草30~60g,炙甘草6g。水煎服,1日1剂。
②万年青根15~45g,浓煎成30~40ml,1日内分3次服用。
(2)全身水肿,尿闭,神倦欲睡,恶心呕吐,口有尿味者,属水湿蕴久成浊,浊邪阻闭三焦。可给予:
①附子9g,生大黄9g,黄连6g,吴茱萸3g,生姜2片,1日1剂,水煎服。
②附子9g,大黄9g,牡蛎60g,一见喜15g。水煎成150~200ml保留灌肠,1/d。
4.分证论治
(1)风水泛滥
主证:眼睑水肿,继之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证。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药用麻黄10g,生石膏30g,白术12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紫苏叶10g,桂枝10g,防风10g。
(2)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水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麻黄6g,连翘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2g,杏仁10g,金银花20g,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
(3)湿毒浸渍
主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药用桑白皮12g,陈皮10g,大腹皮10g,茯苓皮20g,生姜皮10g,白术10g,茯苓10g,苍术6g,厚朴6g,猪苓10g,泽泻12g,肉桂6g。
(4)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水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药用羌活6g,秦艽6g,大腹皮12g,茯苓皮30g,生姜皮6g,泽泻15g,木通6g,椒目6g,赤小豆30g,槟榔10g,商陆10g。
(5)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自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药用茯苓20g,白术10g,木瓜10g,甘草3g,木香6g,大腹皮12g,草果10g,附子10g,干姜6g,槟榔10g,厚朴5g,大枣6g。
(6)肾气衰微
主证:面浮身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药用熟地黄12g,山药15g,山茱萸12g,牡丹皮5g,茯苓15g,泽泻15g,附子15g,肉桂5g,川牛膝10g,车前子20g,白术12g,白芍12g,生姜6g。
5.针灸疗法针刺脾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命门、丰隆、水分等穴,采用弱刺激手法,可酌情加灸。
【预防】本病患者宜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防止外邪侵袭。饮食有规律,劳逸适度,房事有节,慎用伤肾药物,有病早治。
2019-03-22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4-09-20 10:34: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