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是哪六经

​一、太阳病总纲
1、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3、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4、温病鉴别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阳明病范畴)
二、少阴病总纲
1、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2、少阴伤寒
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麻黄附子甘草汤类为主。
3、少阴中风
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桂枝附子汤类主之。
三、阳明病总纲
1、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阳明中风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脉洪滑。白虎汤类为主。
四、太阴病总纲
1、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桂枝黄芪五物汤类为主。
五、少阳病总纲
1、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2、少阳中风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小柴胡汤类为主。
六、厥阴病总纲
1、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厥阴中风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脉沉弦。柴胡桂枝干姜汤类为主。2021-03-04
mcxzy 阅读 29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2:37: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六经是伤寒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经。这些经络与脏腑功能及病变情况密切相关,是伤寒疾病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1. 太阳经:太阳经主要涉及到人体的表浅部位,包括皮肤、肌肉等。太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状。2. 阳明经:阳明经与胃肠等消化系统相关...

  • 改写后的文章如下:伤寒论中的六经病,分别为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和厥阴病。以下是各经的概述:1. 太阳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分为伤寒证和中风证。伤寒证表现为恶寒、体痛、呕逆等,无汗,治疗以麻黄汤类为主;中风证则发热、汗出、恶风,有汗,用桂枝汤类治疗。2. ...

  • 六经,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重要概念。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这六类,每类又分为手足两经,共十二经。十二经内连脏腑,外通四肢百骸,形成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六经之名源自“经”,经即道路,表示十二经是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的通路。三阴三阳是根据阳气和...

  • 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六经是有标本,六经: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六经本气,厥阴本是风木,少阴本气是君火,太阴本气是湿土,少阳本气是相火,阳明本气是燥气,太阳本气是寒水。

  •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伤寒病开始时,风寒之邪从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经脉深入脏腑,发病过程有特定规律。中医描述为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的传变,往往与正气、邪气、治疗、体质等因素有关。张仲景《六经辨证》作用和地位: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辨证...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