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秘方:中医药方大全

[组成]川芎,黄芪,桂枝,羌活,当归,白芍,姜黄,桑枝,丹参,细辛,鸡血藤,红花,茯苓,甘草。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舒筋通络。用于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1日2次。

[组成]天麻,钩藤后下,蔓荆子,当归,川芎,生白芍,首乌,丹参,白菊花,青箱子,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石决明(先煎),玄胡,姜黄,杜仲,桑寄生。 功用主治:和血,活血,潜阳,镇逆。用治颈椎病引起的头昏,目眩,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玄明,姜黄,杜仲,桑寄生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服用。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每日3次。

[辨证加减]呕吐加用竹茹,法半夏;烦躁不安加用琥珀,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茯苓。

[组成]丹参,赤芍,鸡血藤,米壳,蚕砂,元胡,防风,泽兰叶,猪苓,云苓。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经根炎

[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900ml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共取汁450ml,待药稍凉后分四次口服。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

[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硷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组织间水肿消退,使神经鞘膜神经细胞营养得以供给。

[辨证加减]颈椎病之疼痛加桂枝,葛根,腰椎部加杜仲,平时怕着凉有风寒湿症者加萆解(加草头),香附,狗脊,;偏腰脚痛者加牛膝;小便不利短涩者加木通,薏苡仁。

气血辩证:平素阴平阳密身体强壮者,按上述剂量开方,平素体质较弱气血不足者,可将丹参,赤芍和鸡血藤减量,加黄芪以补气养血。

寒热辩证:舌质淡湿润水气多,舌周边有齿迹者,加肉桂,细辛,温经散寒

服药后疼痛加重者辨证:1服法次数改变12小时一次。2每次口服剂量减半,日服次数不变。3痛甚者停药24小时,如果痛减,视为有效。本方连服9剂为一疗程。

[组成]生黄芪,葛根,当归,生地,乳香,苁蓉,鸡血藤,僵蚕,威灵仙,桂枝,牛膝。

[用法]本方用于颈椎病。临床应用500余例,配合手法及练功,对各型颈椎病显效北在85%以上。

[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细辛,制川乌,制草乌,止痉散粉。

[用法]上药除止痉散随饮片另吞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分二次服。

[特点体会]颈肩臂痛

#中医# #春日生活打卡季# #医海无涯#2022-07-06
mcxzy 阅读 58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9:23: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单验方8号:鼻息肉,内服方:苍耳子、石膏各30克川芎、防风、白芷、细辛各20克,荆芥、辛夷、羌活、苏叶、牙皂各10克,共研粉备用。每次取10克冲服,每日3次,21天为一疗程。外用方:乌梅肉炭、硼砂各9克,冰片1克,共研粉外涂患处。中医单验方9号:防晕车,上车前按揉神门穴,劳宫穴,中...

  • 1. 痛风,中医里的顽疾,却有祖传秘方以其独特疗效让人眼前一亮。2. 以下是一些传统验方与治疗方法,帮助你全面应对痛风的挑战。3. 痛岩答袭风断根汤:这剂中药配方由举圆苍术、黄柏、川牛膝等12味精心调制,专为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而生。初期慎用大黄,海鲜等高嘌呤食物需严格忌口。4. 秘方1:大黄...

  • 服药期间忌、骡肉、马肉、母猪肉。九、治疗脱发、掉发,让白发变黑秘方配方、何首乌、黑芝麻、女贞子、缄佳果、桑葚子各500克。【用法用量】将所有中药炒熟,一起打粉,用红糖水调服(少许),每次20--30克,一日三次,连续服一个月后可见效,根据个人的情情况,重者一般连服2-6个月康复。本药方可补肾健发、养...

  • 第一种秘方是白芍甘草汤。这种汤剂由白芍、甘草和淮山组成,按同等比例搭配,研磨成粉末状。每日取适量,用开水送服,建议早、中、晚饭前各服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即可见效。白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搭配甘草和淮山,能有效调理脾胃,降低血糖水平,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第二种秘方是元参麦冬汤。该汤由...

  • 中草药材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药物,三子散是生活起居广泛的一种中医药方,那么它主冶什么病?普遍问题有哪些?需求量及成分需要多少钱?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表述。特异方子生产诃子200g川楝子200g山栀子200g 特异来自生产系蒙古族祖传秘方。特异特点生产为姜黄色的粉状;气微,味儿有点苦、涩、微苦。特异...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