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痰的辨证施治

风痰之证需审“风”之所由,审因论治。1.外风触痰证证候:可见于许多肺系疾病,如咳嗽,哮喘等,亦可见于头痛、眩晕等疾病,治则:疏风化痰。主方:止嗽散、参苏散、牵正散等。常用宣散风邪药与化痰药配伍,又当辨别风寒风热之性,配以辛热辛凉之药。2.内风痰扰证治则:熄风化痰。常用平肝熄风药与化痰药配伍,但应辨别内风之成因,(1)肝阳化风夹痰证候: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整,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治则: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主方:羚角钩藤汤,定痫丸。(2)脾虚痰湿风盛证候:厌食、便溏、腹胀、舌象胖大或有齿痕、面黄、多叹息、浮肿、肢重、嗜睡、胸闷等。有时单一,有时频见,因痰湿程度、部位、新久等而异也。治则: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应注意痰之寒热而施以温化寒痰药或清热化痰药,痰所停留部位不同,其治亦有所区别。针对内风痰扰,而阴虚或阳亢之势不甚明显时,亦可佐以少量辛热搜风豁痰之药,但要注意药味不可过多,药量不可过大,以免耗阴伤津,内风更加妄动。(3)风痰急症证候:痰涎壅盛,阻碍气道,呼吸急迫,阴阳之气难以续接。治则:根据急则治标与“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的原则,因势利导,采用涌吐祛痰。主方:古人常用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及参芦饮等方。此法对于体壮正气旺盛之人尚可,但对于素体虚弱,年老体弱之人仍需谨慎使用。

2016-05-30
mcxzy 阅读 66 次 更新于 2025-04-04 20:19: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2、痰蒙心窍 主要症候:神志痴呆,胡言乱语,喜怒无常。如同时见到面红,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舌质红,则属痰火。治疗方法:化痰开窍,用陈皮,半夏,远志,胆星,菖蒲,郁金等。属痰火者加用竹沥,白矾,黄芩等。3、风痰 主要症候:恶心,呕吐痰涎,眩晕或突然跌倒,神志昏迷,喉中痰声...

  • 痰甜而稀白者为寒湿之痰。痰甜而稠黄为湿热之痰。根据程门雪先生经验,无论寒湿或湿热之痰,凡是痰甜,均应适当加入陈皮、砂仁等芳香化湿之品,可以提高疗效。 砖红色痰—由肺炎克雷白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呈红棕色胶冻样痰或砖红色痰,多见于老年、营养不良、慢性酒精中毒、已有慢性支气管-肺疾病和全身衰竭的患者...

  • 痰的性质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湿痰容易导致身体沉重、胸闷等症状;热痰则会引发炎症、发热等症状;寒痰则容易引起身体畏寒、四肢不温等症状;风痰则容易导致头晕目眩、胸闷喘息等症状。了解这些痰的不同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无论是湿痰、热痰、寒痰、风...

  • 白痰带气泡为风痰,灰暗为痰浊,稠厚密为湿积,腥臭为痈结,甜粘为痰湿质,味咸为肾虚,味酸为肝燥等,泡沫痰带血多为结核病,或肝肾肺阴虚伤血引起。中医调理治疗,大体分咳嗽时咽喉气道痒与不痒,口干渴等变化情况,辨证施法。咳嗽白痰有泡沫伴咽痒且吐痰不利者,用止咳散加防风半夏。组成:...

  • 同时,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于预防风痰入络症的发生。此外,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也有助于改善体质,减少发病风险。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