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辩之三四

条辩内容:

三四: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项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温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病可愈。

条辩释义:

问:看起来像桂枝汤证,按法冶之,增加桂枝,结果四肢冰冷,咽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张仲景说:夜半手足当温,两脚伸直,后如师言,为什么?

张仲景说: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浮在表面代表风寒进入。大则为虚,桂枝汤证应是缓脉,现在脉却很大,代表血虚。

风则生温热,虚则两胫挛,是因为血不够。病症像桂枝汤证,因为在桂枝汤中没有加附子,却增加桂枝,结果汗出亡阳,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泻阳明内结,大便微溏,谵语止,病痊愈。

治疗顺序:

先与甘草干姜汤复其阳,再重用芍药甘草汤补其津液,最后再以承气汤泻内结。

思路:当身体很虚弱时,要先补后泻,这个条辩先补其阳,再补阴,最后泻。

整理自:倪注《伤寒论》2022-06-26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4:45: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条辩内容:三四: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项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温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

  • 对于伤寒方面,我们从《伤寒论》提纲第1条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论太阳表证,属于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均有恶寒发热,为什么我说太阳表证呢?其实表证分为太阳表证和少阴表证,《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其实就是太阳表证,发于阴其实就是少阴表证。

  • 问题一:全本伤寒论 一共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二:伤寒杂病论 有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三:金匮要略共有多少条原文?载方多少首?用药多少味 一、这个问题涉...

  • 中医史上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伤寒论》,是一部专述外感疾病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著作。该书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公元200-205年间撰写,原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被整理为现今的《伤寒论》,主要关注外感热病,而内科杂病则另作阐述。全书共12卷,22篇,包含397种治疗方法,112个药方,详述了风寒...

  • 伤寒论第43条辨: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原文解释:太阳表症,误用攻下法,表症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平常太阳证的时候,一定是解表发汗,如果医生开错药攻下,攻下的药一吃了以后,全身的感觉很...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