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说基础:简谈八会穴

脏会章门

章门是足厥阴肝经腧穴、胆经交会穴、又是脾之募穴。脾之募穴可以调节脾的功能。足太阴脾经上注于心、心主血,脾为生血之源,又为后天之本,故章门与心脾关系甚为密切。章门位于横膈之下、上临于肺,下居肝肾,故上可治肺之痰饮,下可医肾之水肿、肝之郁结。

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肝胆主升,肺主降,升降适宜、气血调达,五脏之疾可愈。诸如肝之郁结引起的胸胁胀满、脾胃虚弱所致的腹胀、泄泻、水肿,肾虚导致的腰背痛、水肿、泄泻,以及心脾两虚和肺之痰饮等,均可取章门穴冶疗,故称之为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

中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交会穴,说明中脘与胃、小肠、三焦有密切关系。中脘为胃之募穴、又正当胃的部位,所以称中脘为腑之会穴。此外、中脘位于躯体之正中,正当胃脘部,有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六腑以通降为顺,针刺中脘可升清降浊,使六腑得以通降,保持六腑的正常功能。

气会膻中

膻中称为气海,可从四个方面理解。其一,膻中属任脉、位于胸部正中,居肺之范围。肺主一身之气,故凡咳嗽喘逆、胸闷、胸痛等肺气不宣或肺气不降之证、均可取膻中治疗。其肺主气而朝百脉、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可调气以活血,益气以通脉,所以可治心痛。其三,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行一身之气化、故凡肺气上逆之咳喘,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呃逆,水气凌心之心悸、胸闷均可取膻中治疗。其四,足厥阴肝经布于胸,灵枢言: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又说: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故凡肝气郁结引起的胸痛、胸闷均可取膻中治疗。总之,膻中调理肺气、心气,肝气,胃气,并有调气活血、益气通脉的作用,故称之为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膈俞位于膈部,上有心肺,下有肝脾.心居上焦而主血。肺位胸中而朝百脉,脾胃位于中焦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故从位置可知隔俞与心、肺、脾、肝关系密切。此其一。另外,膈俞可用于血证疾病的治疗,诸如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肌衄等病证,以及瘀血痹阻经络和内脏病证的治疗,此其二也。所以称膈俞为血之会穴

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之所以称为筋会,一是因为阳陵泉是胆经腧穴,又为胆腑的下合穴,主治腑病,而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筋,故阳陵泉与筋有密切关系。二是阳陵泉位于膝部,是足三阳经筋和足三阴经筋结聚之处。三是阳陵泉主治筋病,诸如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痛,筋脉拘紧,抽搐,腓肠肌痉孪等,均可取阳陵泉治疗。

脉会太渊

太渊之所以称为脉会,一是因为太渊是手太阴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而主治节、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是肺经原气输注的部位,能反映肺之状态和调节肺之功能;二是太渊主治血脉病证,如血脉痹阻引起的无脉症,臂内廉痛,血脉失于固摄引起的咳血、呕血等;三是太渊位于寸口动脉处。难经言: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骨会大杼

大杼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而杼骨为人体之支柱。大杼可用于骨病的治疗,诸如上肢瘫痪,颈项强,腰脊痛,膝痛,不可屈伸等。

髓会绝骨

绝骨是足少阳胆经穴,少阳经“主骨所生病”、骨与髓同源,骨赖髓以滋养。另外,绝骨可用于骨髓病的治疗。诸如髓海空虚引起的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耳聋耳鸣以及半身不遂,下肢瘫痪等。2022-07-19
mcxzy 阅读 5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7:32: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腑会中脘 中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交会穴,说明中脘与胃、小肠、三焦有密切关系。中脘为胃之募穴、又正当胃的部位,所以称中脘为腑之会穴。此外、中脘位于躯体之正中,正当胃脘部,有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六腑以通降为顺,针刺中脘可升清降浊,使六腑得以通降,保持六腑的正常...

  • 脉之会——太渊

  • 在中医理论中,八会穴分别对应着人体的腑、脏、气、血、筋、脉、骨、髓等重要部位。具体而言,腑会位于中脘穴,该穴位位于人体腹部,脐上四寸处,对应着整个腑的健康状态。脏会则位于章门穴,位于人体侧腹部,腋中线上,第十一肋骨的前端,对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有重要影响。膻中穴则是气会,位于...

  • ”这些穴位被认为是气血汇聚之地,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中医领域,“八会”一词还出现在古代方士的占卜术中。《周礼·春官·占梦》记载:“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汉郑玄注释称:“此以日月星辰占梦者,其术,则今八会其遗像也。”贾公彦疏进一步解释说:“按堪舆大会有八也,小会亦有八。

  • 足临泣,又被称为人体自带的“小柴胡汤”,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为什么足临泣穴有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呢?因为足临泣穴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艾灸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4、八脉交会穴之四:外关穴中医所谓的“八脉交会穴”是什么?这8个穴位原来有如此妙用! 外关...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