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络名·少阳 4.1 手少阳三焦经 4.2 足少阳胆经 5 经穴别名·少阳 5.1 位置 5.2 穴位解剖 5.3 功能主治 5.4 刺灸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少阳 1 拼音 shào yáng
2 英文参考 SHAO 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he gall bladder and SAN JIA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īnghuiì GB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少阳:1.经络名;2.经穴别名。
4 经络名·少阳 少阳为经络名[1]。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分手少阳和足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1]。因位于半表、半里,有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阳为枢”之说[2]。少阳经是少血多气的经脉,在针刺治疗时,可以出气,不可伤血[1]。
4.1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3]。代号SJ[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3]。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3]。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3]。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3]。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3]。
图3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4.2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4]。代号GB[4]。《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达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沿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4]。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4]。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那条支脉相会,到达眼眶下边;向下经过颊车穴部位,下行到颈部,与上一条经脉在锁骨上窝处合后,由此下行胸部,贯穿膈肌,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浅出于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 *** 毛际,横行进入髀厌(股骨大转子)部[4]。它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经过季胁,下行与前支经脉在股关节部会合,由此向下,沿着大腿和膝部的外侧,向下行走在腓骨前边,直到绝骨(腓骨下端),浅出于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进入第四趾的外侧端(足窍阴)[4]。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4]。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4]。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苦,叹气,心窝及胁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头痛,目外眦痛,颔痛,锁骨上窝及腋下肿痛,瘰疬,疟疾,胸、胁、髋关节及下肢外侧本经脉过处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侧灼热,出汗,怕冷等[4]。
图7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5 经穴别名·少阳 少阳为经穴别名[1]。见《针灸歌赋选解》。即听会穴[1]。听会为经穴名(Tīnghuiì GB2)[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5]。听:听觉;会:聚会[5]。穴在耳前,故名[5]。
5.1 位置 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5]。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5]。
5.2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5]。
5.3 功能主治 有开耳窍、疏风热的作用。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5]。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5]。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领关节炎等[5]。
5.4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5]。
2022-10-21
2 英文参考 SHAO 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he gall bladder and SAN JIA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īnghuiì GB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少阳:1.经络名;2.经穴别名。
4 经络名·少阳 少阳为经络名[1]。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分手少阳和足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1]。因位于半表、半里,有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阳为枢”之说[2]。少阳经是少血多气的经脉,在针刺治疗时,可以出气,不可伤血[1]。
4.1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3]。代号SJ[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3]。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3]。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3]。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3]。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3]。
图3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4.2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4]。代号GB[4]。《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达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沿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4]。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4]。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那条支脉相会,到达眼眶下边;向下经过颊车穴部位,下行到颈部,与上一条经脉在锁骨上窝处合后,由此下行胸部,贯穿膈肌,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浅出于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 *** 毛际,横行进入髀厌(股骨大转子)部[4]。它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经过季胁,下行与前支经脉在股关节部会合,由此向下,沿着大腿和膝部的外侧,向下行走在腓骨前边,直到绝骨(腓骨下端),浅出于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进入第四趾的外侧端(足窍阴)[4]。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4]。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4]。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苦,叹气,心窝及胁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头痛,目外眦痛,颔痛,锁骨上窝及腋下肿痛,瘰疬,疟疾,胸、胁、髋关节及下肢外侧本经脉过处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侧灼热,出汗,怕冷等[4]。
图7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5 经穴别名·少阳 少阳为经穴别名[1]。见《针灸歌赋选解》。即听会穴[1]。听会为经穴名(Tīnghuiì GB2)[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5]。听:听觉;会:聚会[5]。穴在耳前,故名[5]。
5.1 位置 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5]。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5]。
5.2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5]。
5.3 功能主治 有开耳窍、疏风热的作用。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5]。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5]。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领关节炎等[5]。
5.4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5]。
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