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的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⑴,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⑵,甚则交两手而瞀⑶,此为臂厥⑷。是主肺所生病者⑸:咳,上气,喘喝⑹,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⑺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⑻;气虚⑼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⑽。 ⑴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⑵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⑶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⑷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⑸是主肺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⑹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⑺气盛——指实症、阳症,与气虚相对而言。⑻欠——指呵气。《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确切。此处属实证,当是指张口出气。⑼气虚——指虚症、阴症,与气盛相对而言。⑽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颜色异常。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2016-05-11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5:57: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经络循环已: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上行经胃口,过膈,属肺。从肺系(气管及喉咙)横走浅出侧胸上部(中府),沿上肢内侧前缘、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经过肘关节、腕后寸口部,沿手掌大鱼际缘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下接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病候:脏腑...

  • 是主肺所生病者⑸:咳,上气,喘喝⑹,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⑺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⑻;气虚⑼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⑽。 ⑴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

  •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的起始经脉,左右共有22个腧穴。主要病候包括胸肺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小便频数或黄赤、缺盆及手臂内侧痛、手掌发热、肩背痛或冷痛、外感风寒发热等。1. 中府: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距任脉6寸。主治咳嗽喘息、胸肋痛、肩背痛。2. 云门:位于锁骨外端下...

  • 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病候为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5]。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 在中医理论中,十二经脉病候是指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足少阳胆经等十二条经脉,它们各自关联着不同的脏腑,当这些经脉及其对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表现出特定的...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