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刺和齐刺是不同的。
三才刺是一针刺浅、中、深三部。
齐刺是三根针,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
古人惜字如金,单纯三刺的说法比较容易混淆。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前者指齐刺,后者指三才刺。2012-12-07
三才刺是一针刺浅、中、深三部。
齐刺是三根针,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
古人惜字如金,单纯三刺的说法比较容易混淆。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前者指齐刺,后者指三才刺。2012-12-07
临床上,有时候会根据病情需要,或者穴位的解剖位置,会出现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的针刺方法,叫做透刺。同样,也会出现多针透达一个位置的针刺方法,你知道这是什么针法吗?
一个部位多针刺法是指在病变位置或者腧穴位置刺入多针的针刺方法,这种方法可增强针感和针刺的刺激量,从而提高疗效。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有关于傍针刺、齐刺法额扬刺法等针法的记载,都属于多针刺法,围刺法是后来学者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种针刺方法。下面介绍如下。

1.傍针刺法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在病变部位或者腧穴上,先直刺一针,针刺得气后,然后再在穴位5分至1寸的位置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那一针,捻转得气后不需要再深刺,两个针的深度大致相当。
主要应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疼痛和痹证,比如关节痛、头痛、肌纤维组织炎症、腰背痛、足跟痛等疾病。

2.齐刺法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取穴多以压痛点为主,取3根长度一致的毫针,先在针刺点正中心直刺一针,施以手法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者左右斜刺一针,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得气,促使针感持续并向深层扩散传导,待针下松软后出针。
这种针法是三针齐用,故名齐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多用于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痹证与痛证,以及某些顽固性疾病。
如腰痛取腰阳关、大肠俞3针齐刺,或命门、肾俞3针齐刺;梨状肌综合征,取阿是穴及其左右2寸处,用4寸亳针齐刺; 后头痛取风府、左右风池3针齐刺。

3.扬刺法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此针法需要用到5根针。先取1根1~1.5寸的针灸针在疼痛最显著处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此针上下左右四个地方各斜刺一针或者平刺一针,针尖方向朝向病变中心,得气后继续施以捻转行针,使针感向周围扩散。
临床上多用于病位较浅、病灶较大的疾病,或者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如风湿痛、皮神经炎、或者组织损伤等。

4.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是指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针刺,针刺形式是包围住患处,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是扬刺法的发展。
围刺法的主要特点一是针数较多,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
一般取4根以上的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斜刺或者沿皮透刺,针尖朝向患处或者穴位区域,病变中心也需要直刺一针,其余毫针进针深浅根据部位和病情决定,一般在1~1.5寸,留针可在20~40分钟。
多应用于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乳腺增生病、斑秃、偏头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腱鞘囊肿、疖肿、淋巴结核、腮腺炎等。2020-12-03
一个部位多针刺法是指在病变位置或者腧穴位置刺入多针的针刺方法,这种方法可增强针感和针刺的刺激量,从而提高疗效。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有关于傍针刺、齐刺法额扬刺法等针法的记载,都属于多针刺法,围刺法是后来学者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种针刺方法。下面介绍如下。

1.傍针刺法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在病变部位或者腧穴上,先直刺一针,针刺得气后,然后再在穴位5分至1寸的位置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那一针,捻转得气后不需要再深刺,两个针的深度大致相当。
主要应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疼痛和痹证,比如关节痛、头痛、肌纤维组织炎症、腰背痛、足跟痛等疾病。

2.齐刺法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取穴多以压痛点为主,取3根长度一致的毫针,先在针刺点正中心直刺一针,施以手法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者左右斜刺一针,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得气,促使针感持续并向深层扩散传导,待针下松软后出针。
这种针法是三针齐用,故名齐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多用于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痹证与痛证,以及某些顽固性疾病。
如腰痛取腰阳关、大肠俞3针齐刺,或命门、肾俞3针齐刺;梨状肌综合征,取阿是穴及其左右2寸处,用4寸亳针齐刺; 后头痛取风府、左右风池3针齐刺。

3.扬刺法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此针法需要用到5根针。先取1根1~1.5寸的针灸针在疼痛最显著处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此针上下左右四个地方各斜刺一针或者平刺一针,针尖方向朝向病变中心,得气后继续施以捻转行针,使针感向周围扩散。
临床上多用于病位较浅、病灶较大的疾病,或者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如风湿痛、皮神经炎、或者组织损伤等。

4.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是指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针刺,针刺形式是包围住患处,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是扬刺法的发展。
围刺法的主要特点一是针数较多,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
一般取4根以上的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斜刺或者沿皮透刺,针尖朝向患处或者穴位区域,病变中心也需要直刺一针,其余毫针进针深浅根据部位和病情决定,一般在1~1.5寸,留针可在20~40分钟。
多应用于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乳腺增生病、斑秃、偏头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腱鞘囊肿、疖肿、淋巴结核、腮腺炎等。2020-12-03
三才刺和齐刺是不同的。
三才刺是一针刺浅、中、深三部。
齐刺是三根针,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2019-09-26
三才刺是一针刺浅、中、深三部。
齐刺是三根针,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201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