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醒脾开胃增食类 四缝—足三里

【单穴功用】
四缝为经外奇穴,在第2 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图84)。有开滞除积、消食启脾、通调气血、疏通脾胃之功。用于治疗小儿疳病、小儿腹泻、小儿纳食不化、蛔虫症、顿咳(百日咳)等。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虚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1英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该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它既能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伤食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腐食臭、胸膈胀饱、大便不调、小便不畅、水肿、泻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咳嗽痰喘诸症;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用于治疗下肢痿痹、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胃气不足、脏气虚惫、小儿疳积、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症。

【伍用功能】
四缝以健脾消积为主,足三里以调理气血、健脾和胃、理气消胀、消食化积、强壮健身为要。二穴伍用,相互促进,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消胀除满的作用增强。
【主治】
疳病,恙由饮食积滞,虫积为患。症见精神萎靡,面黄肌瘦,毛发焦枯,纳运无权,完谷不化,大便溏薄,脘腹胀满或腹凹如舟,四肢不温,嗜食异物,睡中咬牙,舌淡,脉细弱。
【操作法】
四缝:掌心向上取穴。穴当两手指中节横纹的中央(近侧指间关节处)。常规消毒,三棱针点刺0.1 0.2寸,以流出黄白黏液,稍带微红血色为宜。
足三里:直刺0.5 1.5寸,针刺先泻后补。
【经验】
四缝—足三里伍用,为吕老之经验。是为治疗小儿疳病而设。临床应用,有单用三棱针点刺而治者,亦有良效,若与足三里参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力增强,实有事半功倍之效。为了巩固疗效,亦可采用捏脊疗法以善其后。
2022-07-04
mcxzy 阅读 5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3:58: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为任脉经穴,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交会穴。脘有胃脘之意,本穴正当胃的上口,故名上脘。本穴具有理脾胃、化痰浊、疏气机、定神志之功。用于治疗反胃、呕吐、胃脘疼痛、气满、食不下、食不化、腹胀、腹痛、腹泻、目眩、风痫、惊悸、黄疸、虚劳吐血、恶阻、...

  • 下脘,又名幽门、下管。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之功。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脾胃虚弱。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 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经气所发,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气所入,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它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

  •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心包经气所溜,为荥火穴。穴在掌心的中央,手为劳动器官,故名为劳;心包为心之外围,性属相火,火经火穴是心经的代表,故称为宫。总之,穴当手心,心神所居,故名劳宫。本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清湿热...

  •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为督脉之经穴、络穴,督脉与足少阴经之交会穴。循环无端为之长,健行不息为之强。任脉位于身前,督脉居于身后。二脉相合,则升降轮回,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本穴具有疏调局部经气、调和阴阳、理肠止泻、升清降浊、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痔疮、...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