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穴的修炼之关窍

舌顶上腭,是炼道的基本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 人的上腭有两个小窝,称为“天池”,修炼的真气会从此处外泄,需要用舌顶住。还有个功效是:一般打坐,舌一顶上腭之后,小舌自然就打开了,喉腔扩大了,呼吸就畅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顶上腭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顶上腭,打坐一般不会昏沉,因为他呼吸空气具足,氧气具足,人昏沉的时候,就是脑血氧不足了,氧气不足就发木,一发木头就昏,神经系统失去控制了。正确的舌抵上腭是,口中发“尔”声,舌尖所抵之处就是。 舌抵上腭即柱舌,古名为“搭鹊桥”,是内功“调身”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道家内功修炼中有重要作用。内功修炼,重在调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王”,而“舌为心之苗”,故舌抵上腭不仅有利于调心,而且对五脏六腑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任脉经穴,下起于会阴,上终于承浆(位于下颏唇沟的中点);督脉经穴,下起于长强而上止于龈交(位于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舌抵上腭,可以上承督脉之龈交而下接任脉之承浆,对于沟通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形成“周天运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古人将舌抵上腭形象地称为”搭鹊桥”。那么舌抵上腭该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传授,并非是有意地将舌头卷起抵住上腭,否则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把口唇轻闭、牙齿扣拢,舌尖即会自然地抵在上腭与上牙龈之间(实为龈交穴内侧),舌体宜直不宜卷,宜轻不宜重,因其上通脑髓,恐其往下泄气,用舌顶住天池穴,引真气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顺归气管,过十二重楼 ,从前是要把舌尖反卷过来成90度,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故上腭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床内寸许凹陷处,口念“而”字舌尖所触部位。闭天池,一是为了开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后),玄膺一开真息往来畅通无阻。再则闭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两穴.左为金井,右为石泉。静坐往往有津液满口的现象,并感清而甜。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并“汩汩”有声。据说这样引吞能直接入任脉化为 ,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2016-05-13
mcxzy 阅读 5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16: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正确的舌抵上腭方法是口中发"尔"声,舌尖所抵之处即为"天池"。内功修炼重视调心,舌抵上腭不仅有利于调心,还对五脏六腑有调节作用。"搭鹊桥"是内功"调身"的基本内容之一,能沟通任督二脉气血运行,形成"周天运转"。具体操作时,应轻闭口唇、扣拢牙齿,舌尖自然抵在上腭与上牙龈之间,舌体直不宜卷...

  • 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 人的上腭有两个小窝,称为“天池”,修炼的真气会从此处外泄,需要用舌顶住。还有个功效是:一般打坐,舌一顶上腭之后,小舌自然就打开了,喉腔扩大了,呼吸就畅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顶上腭不容易昏...

  • 舌抵上腭是修炼的基本常识,但其原理并未深入研究。上腭有两个小窝,道家称为“天池”,非针灸穴位,而是修炼中的关键关窍。修炼时,用舌顶住天池穴,引真气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顺归气管,过十二重楼。修炼时,闭口藏舌,舌尖自然抵住上腭,舌体宜直轻。闭天池可生津,用吞津法将津液吞入腹...

  • 古人对阴窍的态度是“阴跷一穴秘不宣”。内丹修炼以炼精为初关,需补足精气,健全性功能。舌顶天池穴促生津液,下开阴跷,此脉上通天谷,下达涌泉,调节肾功能和内分泌。筑基功夫旨在补足三宝,使人精满、气足、神旺。张紫阳在《八脉经》中提到,阴跷一脉,诸圣秘之,高人藏之,为修士采药之处。...

  • 气到了“尾闾”、“夹脊”、“玉枕”这三个关窍时(就是背脊到头部),每过一关都会受到阻碍,啥时候你内气增加了,啥时候你就能冲破那关了。三关全通,然后一直到头顶。沿着任脉下来,再到丹田。恭喜你,你的任督二脉打通了,就是小周天打通了。打通你就变成高手了,没见小说写的那样,一通任督就成一流嘛。虽然...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