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温、暑、火、热的关系

温、暑、火、热四者性质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

  温与热:这里的温和热均指病邪而言。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二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故常温热混称。在温病学中所说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连程度上的差别也没有。

  暑与火(热):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可见暑即热邪。但暑独见于夏季,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而火(热)为病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还包括高温、火热煎熬等。

  火与热:火为热之源,热为火之性。火与热,其本质皆为阳盛,故往往火热混称。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热纯属邪气,没有属正气之说。而火,一是指人体的正气,称之为“少火”;二是指病邪,称之为“壮火”。这是火与热的主要区别。一般地说,热多属于外感,如风热、暑热、温热之类病邪。而火则常自内生,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炽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

  就温、热、火三者而言,温、热、火虽同为一气,但温能化热,热能生火,所以在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2023-03-01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8:32: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五行和六气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现象。后世医学家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五行中的五运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气,它们是形成气候变化的地理因素,也是古代哲学中用以阐述宇宙变化规律的概念。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对...

  • 在《黄帝内经》中五行和阴阳相提并论,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五行学说是古代人类研究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黄帝内经》和其他古籍的记载,从气的运动方式,讨论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所代表的气的运...

  •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这一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医学知识的总结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五行学说是一种哲学概念,是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五行”指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

  • 中医病因学,把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作为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根据自然界六种气候异常变化对人体的致病影响及机体的反应状态而言。此为邪从外来,故属于病因学范围。所谓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本身由于内脏机能的失调等异常变化而产生的五种病理状态,并有化风、化...

  • 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