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科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技术手段与成果,进行诊法与辨证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诊察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借助于实验诊断或仪器检测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定性到定量,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特别是研制、引用了一些用于诊断的仪器,如脉象仪、舌诊仪、腹诊仪等,使部分诊断手段得以客观化;在运用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使中医远程诊断得以实现,以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苗头。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的诊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舌诊、脉诊是中医学的独特内容,在诊病方面有重要价值,但中医望舌、诊脉全凭经验和眼睛、手指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舌象及脉象的标准,故阐明舌诊、脉诊的价值,并使其客观化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在诊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脉诊与舌诊的研究。在脉诊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将脉象可视化、客观化和科学化的目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基本阐明了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临床常见疾病的舌象变化及演变规律,并将舌象作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研制了舌色检查仪等。此外,国外对腹诊研究较多,已形成独特的汉方腹诊;并通过对皮肤电阻等的研究,形成了以良导络为代表的经络诊断方法。传统的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主要依靠医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收集病情资料,但依据人体五官收集的资料,其分辨率低、信息量少,难以合参;模糊性大,有很大的主观性,且量化与客观化不足,缺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在诊法的客观化研究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与临床实际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舌诊仪、脉诊仪、腹诊仪等仪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脏腑辨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不仅可为制订其 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而且可为中医脏象理论等的研究提供条件。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标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详见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合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年),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自80年代中期 开始有组织地开展证候规范化工作,在此期间曾开展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统一(如寒温辨证)的探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年)收录311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规范》(冷方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收录308个证,《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锜等,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印 ,1987年)收录432个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对于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起到了积极意义。 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而计量诊断是实现证候标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计量诊断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将症状、体征及各种化验检查结果量化,通过概率运算,使其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评价治疗效果,作出预后诊断。通常就是先将已知的一定数量的确诊病例(参照组)的症状和体征,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经过统计计算归纳成为一定的数学公式。当待诊患者就诊时,将其症状体征存在与否和/或轻重程度,按事先规定的计量标准转换成为变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数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诊断结果。其主要包括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和病证的计量诊断两个方面。症状体征是辨证的依据,症征的等级计量是基础,而中医对于症状的描述、记录和分析主观性强,不利于辨证的定量。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加强。而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循证医学(EBM)的广泛应用,则对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此外,随着证候现代病理生理基础的揭示,不少学者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观点,从而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勿庸置疑,中医诊断学在沿着自身轨迹前进的基础上,积极吸取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紧密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将不断朝前发展,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2016-05-18
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