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继明末清初吴有性著《温疫论》(1642)阐发疫病流行之特点、治疗之法当与《伤寒论》有所不同后,江浙地区又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理论与治疗方法。其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叶天士(1667—1746)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又有在学术上毫无门派之见的吴鞠通(1758—1836),在全面研究上迄《素问》、张仲景,下至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提出将温病分为上焦(肺与心)、中焦(胃与脾)、下焦(肝与肾)三个阶段,即所谓“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2022-07-15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7:42: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在治病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根源在于对疾病本质的理解存在分歧。温病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清热解毒,其治疗方法着重于去除体内过热之物,通过排湿、清火等手段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这就好比一个火锅,阴质代表锅中的水,阳质代表锅下的火,二者相互依存,保持平衡。而伤寒学派的核心思...

  • 1.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在中国南方逐渐兴起,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2.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在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地位。3.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江浙一带温疫猖獗、气候溽暑、热病盛行的特点密切相关。4. 明末清初,吴有性著作《温疫论》,提出与《伤寒论》不同的治疗温疫的方法,为温病学派...

  • 1. 温病派:自明清时期以来,基于古代对伤寒病的治疗经验,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医家们对温热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上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传染病防治的进步。那些提倡和赞同这一理论的医家形成了独特的学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2. 经方...

  • 温病学派,作为吴门医派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其特色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并在世界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在治疗外感病方面,温病学派逐渐摆脱伤寒学说的束缚,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大学派。温病学者以创新精神著称,处方用药风格轻、清、灵、巧,体现了其独特的医学理念。温病学派强调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温病,...

  • 温病学派产生成熟于明清两代的我国南方地区,这背后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明清两代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使得流行性疾病成为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新问题。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和清代的大疫流行频率较高,如明朝永乐六年,江南地区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传统的伤寒法治对这些瘟疫效果并不理想,...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