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一两是多少克

伤寒论中的一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克。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使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2023-02-22
mcxzy 阅读 98 次 更新于 2025-04-04 22:32: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在《伤寒论》中,一两等于15克。以麻黄汤为例,方剂组成如下:- 麻黄:三两,即45克 - 桂枝:二两,即30克 - 杏仁:二两,即30克 - 甘草:一两,即15克 2. 通常情况下,治疗感冒的病人,麻黄的用量并不会达到45克,所谓的45克是指三幅药的总剂量,实际每幅麻黄的用量应为15克。3....

  • 伤寒论一两等于13.8g。13.8g和15.625g有一点差别,差了1g多,这是怎么来的呢?当时柯雪帆教授在考据的时候讲的是汉代,并没有把它分成东汉和西汉,他考证的这个剂量实际上是西汉的剂量,而我们考证的这个剂量是东汉的剂量。西汉和东汉都是16两秤,即一斤等于十六两,但西汉时一斤是250g,而东汉时...

  • 经由学者们的考证,古代一两的重量相当于现代约15克,所以桂枝汤中三两桂枝的总量在古代相当于45克,分三次服用,每次大约15克。这种看似庞大数据的背后,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药效的精细掌握和分次服用的智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煎煮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如《伤寒论》的分三次服用,与现在一次煎煮...

  • 伤寒论一两等于13.8克。这个换算基于汉代的标准,而当时的计量单位存在微小差异。柯雪帆教授的研究指出,汉代的剂量标准是西汉时期的,而非东汉。西汉时期,一两等于250克除以16,即15.625克;而东汉时期,一两等于220克除以16,即13.8克。李时珍在明朝提出“古之一两,今之一钱”,认为古代一两相当...

  • 《伤寒杂病论》中一两的现代对应重量为3克。该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医学上使用的两与汉代常用的两重量有所区别。张仲景在著作中使用的两是秦朝的计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3克。西汉时期,一斤的重量相当于现代的258.24克,因此一两约为16.14克。而王莽时期、东汉以及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