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辨证的简介

表证是一种证候,由于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而入侵入人体浅表所引起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表证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恶寒发热,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气血的一类证候;凡非表证者,一切证候皆属里证。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及内伤病。里证有三种:表邪不解,由表入里形成里证;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证;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原因所致的疾病也称为里证。里证特点是病位深在;临床表现复杂。表里,观察病位(虚实,观察病势;寒热,观察病性;阴阳,观察病类):表里证鉴别::*新病、病程短者,病在表;久病、病程长者,病在里。:*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病在表;但发热或但畏寒者均属里证.:*表证者: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浮;而里证者: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另外,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里证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即有表证,又有里证,表证和里证在一个时期同时出现:*表里出入:::*表邪入里:::::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出现里证,即为由表入里。是机体抗邪能力降低;邪气过盛;护理不当;失治误治。:::*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由里透达于肌表,则为由里出表。是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病能力增强。

2016-06-05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4:55:4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表证是指外邪从皮毛口鼻入侵人体浅表部位,常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其特点是发病迅速,病程较短,病位表浅,症状轻,如恶寒发热,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伴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和咳嗽等。相反,里证涉及脏腑气血,非表证皆属此列,常见于外感病后期和内伤病,如六淫邪气直接侵袭内脏,或因情志、饮食等...

  • 表里辨证的特点在于能够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通过表里辨证,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例如,如果一个病人表现出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那么他的病位可能在表,可能需要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如果病人表现出腹痛、腹泻等症状,则可能病位...

  • 里证则表示病位较深,症状可能较缓慢出现,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辨别表里证的关键在于观察病人的整体状况,包括症状的出现位置、性质、严重程度等。通过表里辨证,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的轻重,为治疗提供依据。此外,虚症和实症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虚症表示身体正气不足,如气血两虚、阴虚火...

  • 辨证要点为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脉浮。常见类型有表寒证和表热证。表寒证,如风寒束表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如风热犯表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痒痛、舌边尖红、脉浮数。里证里证涉及脏腑、气血、骨髓,病程通常较长。临床表现多样,以脏腑病症为主...

  • 表里是中医辨证中用以区分病位外内浅深的重要纲领。表与里作为相对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经络属表,脏腑属里;在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