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足太阴脾经病证

【中西医考讯】
本证是足大阴脾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脾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舌本强痛,食则呕,胃院痛,腹胀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黄疸。
  病机分析:脾经之脉连干舌本,病则舌本强痛;
  脾病及胃,胃气上道则呕;气机阻滞,则胃脘痛;健运失职,升降失司洲腹胀善噫;湿困脾土则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脾脉起于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内廉,经气不利,则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测食不下,烦心;脾虚水湿内停,传化失司,则大便溏薄或泄泻;水湿泛滥则水肿;脾虚水湿影响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则黄疸。2013-10-24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9:08: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西医考讯】本证是足大阴脾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脾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舌本强痛,食则呕,胃院痛,腹胀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黄疸。病机分析:脾经之脉连干舌本,病则舌本强痛;脾病及胃,胃气上道...

  • 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始点位于足大趾未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核骨后上至内踝前缘,继续上行至小腿腓肠肌内侧,沿胫骨后侧行至足厥阴肝经前,然后进入腹部,属于脾脏,络于胃部。此经脉上过膈肌,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注入心中,...

  •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从人体脚底沿内侧迂回向上,最终连通腹下部和胸腹部。根据中医理论,足太阴脾经主要负责腹部和下肢的气血运行,涉及到人体的多个器官如脾、胃、肝、肾等的功能。由于现代人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很多人身体免疫力和消化功能下降,而足太...

  • 足太阴脾经主要治疗脾胃疾病、妇科疾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定位和治疗作用。例如,隐白穴用于治疗妇科病、出血症、癫狂等症状;大...

  • 经络循环: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过第1跖骨基底后、内踝前,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躯干部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主要病候:脏腑病:胃脘痛,腹胀,呕恶,...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