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利尿消肿类 水沟—前顶

【单穴功用】
水沟,又名人中、鼻人中、鬼宫、鬼市、鬼客厅。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为督脉经腧穴。以穴在口鼻之间,即天之下、地之上,人在其中而得名人中。鼻通于天气(自然界之大气,富有营养之气),口通于地气(五谷杂粮之气,即饮食入口,吸取精华,排出糟粕,还原于地,以促使水谷之生长,再供应人体之需要的循环观)。 养生 学家闭口藏舌,舌舐上腭,运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润喉咙,通渗脏腑,人中又当口水吞咽向上翻转之路,故名水沟。本穴具有祛风清热、调和阴阳、醒脑开窍、回阳救逆、镇静安神、活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晕厥、昏迷、癫证、狂证、痫证、子痫、脏躁(癔症)、急惊风、中风口噤、不省人事、口眼喎斜、产后血晕、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心腹胀满、绞痛、气冲心胸、消渴、水肿、黄疸、寒热头痛、崩漏、丹毒。

前顶,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为督脉经腧穴。穴在头顶中央,与后顶相对应,故名前顶。内为元神之府所居,故本穴有调整元神气机、息风止痉、通络消肿之功。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头顶痛、面赤肿、水肿、鼻渊、癫痫、小儿惊痫、瘛疭。

【伍用功能】
水沟为督脉经腧穴,有调阴阳、平逆气、清热开窍、回阳救逆、镇静安神、通络消肿之功;
前顶位于头顶,有调理元神气机、息风止痉、通络消肿之效。
盖督脉者,能督率一身之阳经,主一身左右之阳气,水沟、前顶均为督脉之腧,又位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二穴同用,相得益彰,振奋阳气,利水消肿之力增强。
【主治】
1.面肿虚浮等症。
2.头顶、前额疼痛。
3.鼻渊诸症。
【操作法】
水沟:正坐仰靠或仰卧,于人中沟中线的上、中1/3交点处取穴。从下向上斜刺0.3 0.5寸。
前顶:正坐或仰靠,于前、后发际连线的前1/4折点向后0.5寸处取穴。从后向前斜刺0.5 1寸。
【经验】
水沟—前顶伍用,出自《百症赋》:"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关于治鼻渊之理,乃鼻居其中,两面夹击,直达病所,通窍活络是也。为了速效,可与迎香穴参合。
2022-06-22
mcxzy 阅读 61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8:56: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承山,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本穴具有舒筋活络、通调腑气、凉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背疼痛、腿痛转筋、膝下肿、足跟痛、便秘、痔疮、脚气、小儿惊厥等症状。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 水分穴当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之泌别清浊之处,有运脾土、利水湿、消水肿之功;复溜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经金穴,又是本经母穴(肾属水、金能生水,故为母穴),有疏调玄府、利导膀胱、祛湿消滞、滋肾润燥之力。水分为病所取穴;复溜为循经远道配穴。二穴伍用,振奋气化...

  • 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本经经火穴。穴在手外侧(尺侧),当兑骨(尺骨茎突前外下方)凹陷处,形如小谷,故名阳谷。本穴具有疏调经气、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颈颔肿、手腕及前臂外侧(尺侧)疼痛、热病无汗、头眩...

  • 液门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溜,为荥水穴。按"荥主身热"之理,本穴既有良好的清热作用,又具水穴之性,尚有滋阴降火之功;鱼际为手太阴脉气所溜,为荥火穴;它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清利咽喉,凉血止血之功。液门为荥水之穴,清中寓补;鱼际为荥火之穴,清泄力顿。二穴相合,水火同用,相互制...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横骨者,横于阴上之骨(耻骨联合),横上为少腹,下即交骨,故名横骨。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又是本经与冲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疏调下焦气机、缓急止痛、缩尿涩精、利水消肿之功。用于治疗腹胀、小便难、阴器下纵、前阴疼痛、遗精、阳痿、遗尿、目赤...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