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消、温、清为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四种治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强大的作用,能为患者缓解病痛之苦。治疗脾胃病时,是否能应用这些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应用呢?
一、补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补法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相应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可分峻补与缓补。
临床上可应用补法治疗以脾胃气虚、阳虚、阴虚为主症的多种脾胃病,如 慢性胃炎 以胃脘隐痛或腹胀、喜暖或喜按、纳呆、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便溏等为主症的 脾胃气虚证(含脾胃虚寒证) , 治以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 兼湿者 , 以山药、白扁豆健脾化湿止泄; 兼气滞者 , 以白术、白芍调理肝脾;气虚甚者,出现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内脏下垂为主症的 脾虚气陷证 , 以黄芪、升麻益气升提; 阳虚者 , 以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胃脘灼痛、饥不欲食为主症的 胃阴虚证 , 以白芍、炙甘草,或五味子、太子参酸甘化阴。 胃食管反流病 以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及脾气虚证为主症的 脾虚气逆证 , 治以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代赭石、枳壳以降气;便秘,以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责则汗出短气等为主症的 肺脾气虚证 , 治以炙黄芪、生白术健脾助运; 脾肾阳虚证之便秘 , 治以肉苁蓉、牛膝以温肾通便,升麻、枳壳一升一降;大便干结,便如羊粪之 津亏血少证 , 以当归、生地黄养血润肠,玄参、麦冬滋阴清热。补者,补其虚者,此为当补而补者,分五脏而补之,有相生而补之之法,如炙黄芪、生白术之补土生金;分气血而补之,气分五脏气,而血有寒有热,热又有实热、虚热之不同,故补益之时应分气血、辨寒热之不同而补之,如以人参、大黄一补一消,以玄参、麦冬滋阴清虚热。天地之机有开必有阖,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故张声生教授以参芪补之同时,以陈皮、佛手、枳壳等药以散之,勿使气血壅滞也。
二、消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消法指针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的实邪,使之消散的治疗方法。治疗作用主要是消散脏腑、经络、肌肉的实邪。
中医专家认为, 慢性胃炎 以胃脘胀满或胀痛为主症的 肝郁气滞证 , 治以香橼、木香理气和中,疏肝解郁; 兼食积者 , 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神曲、连翘消食化积。张声生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无论是饮食因素、体质因素,皆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纳入后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而成为 病理性痰饮,并转化为湿毒 , 故治疗以八月札、半枝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久迁延不愈,“初在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以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为主症的 胃络瘀阻证 , 以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结止痛,三七粉、元胡养血活血止痛; 腹痛甚者 , 以全蝎、僵蚕活血通络止痛;胃食管反流病,以胸骨后灼痛或刺痛为主症的 瘀血阻络证 , 以桃仁、红花活血散瘀;胃食管反流病,以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为主症的 气郁痰阻证 , 治以半夏、厚朴化痰散结、降逆和胃,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化痰止呕。
三、温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温法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
中医专家强调寒邪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常有“十胃九寒”之说;久病者,脾胃虚弱为病机之本,寒邪侵袭多为发病之标。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则寒湿内生,壅滞中宫,虚与湿、寒兼见。湿为阴邪,得温则化;脾为湿土,得阳则运。温阳药味辛性温,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
因此,专家在治疗慢性脾胃病时,常以 培土建中、温运中阳 为大法。如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以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等为主症之 脾肾阳虚证 , 以干姜、炒白术温中健脾,附子、肉桂温补命火; 肾虚失摄者, 加肉豆蔻、赤石脂以涩肠止泻; 兼脾虚有湿者, 加茯苓、山药以淡渗利湿止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以胃脘隐痛、喜暖或喜按等为主症的 脾胃虚寒证 , 以温存之品参、芪、归、术以益气健脾; 兼呕吐者 , 以吴茱萸、生姜温中降逆止呕; 兼呃逆者 , 以丁香、柿蒂温中降逆止呃; 兼气逆者 , 以紫苏梗、荜茇以温中理气。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
四、清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指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里热证的治法,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中医专家认为,当代人因过食肥甘厚腻,多卧少动或工作压力大,易导致胃气壅滞化热,出现脾胃病多实、多郁、多热(火)的特点,故临床上多应用清法治疗脾胃病。热而自酸,将清热作为 胃食管反流病 的首要治则,临床多选用连翘、蒲公英、黄芩、黄连、半枝莲、木蝴蝶等清热泻火解毒。 若兼湿热者 , 加龙胆草、玉米须、六一散、冬瓜皮、厚朴、藿香、佩兰等清热化湿或芳香化湿。如治疗 糜烂性胃炎之肝胃郁热证 , 用药以黄芩、栀子清泻胃热,丹皮清热凉血,龙胆草清泻肝胆火热; 慢性肠炎之胃肠湿热证 , 采用“通因通用”之法,以四妙清化下焦湿热,活用芍药汤,取刘完素“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
2022-07-13
一、补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补法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相应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可分峻补与缓补。
临床上可应用补法治疗以脾胃气虚、阳虚、阴虚为主症的多种脾胃病,如 慢性胃炎 以胃脘隐痛或腹胀、喜暖或喜按、纳呆、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便溏等为主症的 脾胃气虚证(含脾胃虚寒证) , 治以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 兼湿者 , 以山药、白扁豆健脾化湿止泄; 兼气滞者 , 以白术、白芍调理肝脾;气虚甚者,出现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内脏下垂为主症的 脾虚气陷证 , 以黄芪、升麻益气升提; 阳虚者 , 以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胃脘灼痛、饥不欲食为主症的 胃阴虚证 , 以白芍、炙甘草,或五味子、太子参酸甘化阴。 胃食管反流病 以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及脾气虚证为主症的 脾虚气逆证 , 治以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代赭石、枳壳以降气;便秘,以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责则汗出短气等为主症的 肺脾气虚证 , 治以炙黄芪、生白术健脾助运; 脾肾阳虚证之便秘 , 治以肉苁蓉、牛膝以温肾通便,升麻、枳壳一升一降;大便干结,便如羊粪之 津亏血少证 , 以当归、生地黄养血润肠,玄参、麦冬滋阴清热。补者,补其虚者,此为当补而补者,分五脏而补之,有相生而补之之法,如炙黄芪、生白术之补土生金;分气血而补之,气分五脏气,而血有寒有热,热又有实热、虚热之不同,故补益之时应分气血、辨寒热之不同而补之,如以人参、大黄一补一消,以玄参、麦冬滋阴清虚热。天地之机有开必有阖,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故张声生教授以参芪补之同时,以陈皮、佛手、枳壳等药以散之,勿使气血壅滞也。
二、消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消法指针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的实邪,使之消散的治疗方法。治疗作用主要是消散脏腑、经络、肌肉的实邪。
中医专家认为, 慢性胃炎 以胃脘胀满或胀痛为主症的 肝郁气滞证 , 治以香橼、木香理气和中,疏肝解郁; 兼食积者 , 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神曲、连翘消食化积。张声生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无论是饮食因素、体质因素,皆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纳入后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而成为 病理性痰饮,并转化为湿毒 , 故治疗以八月札、半枝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久迁延不愈,“初在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以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为主症的 胃络瘀阻证 , 以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结止痛,三七粉、元胡养血活血止痛; 腹痛甚者 , 以全蝎、僵蚕活血通络止痛;胃食管反流病,以胸骨后灼痛或刺痛为主症的 瘀血阻络证 , 以桃仁、红花活血散瘀;胃食管反流病,以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为主症的 气郁痰阻证 , 治以半夏、厚朴化痰散结、降逆和胃,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化痰止呕。
三、温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温法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
中医专家强调寒邪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常有“十胃九寒”之说;久病者,脾胃虚弱为病机之本,寒邪侵袭多为发病之标。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则寒湿内生,壅滞中宫,虚与湿、寒兼见。湿为阴邪,得温则化;脾为湿土,得阳则运。温阳药味辛性温,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
因此,专家在治疗慢性脾胃病时,常以 培土建中、温运中阳 为大法。如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以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等为主症之 脾肾阳虚证 , 以干姜、炒白术温中健脾,附子、肉桂温补命火; 肾虚失摄者, 加肉豆蔻、赤石脂以涩肠止泻; 兼脾虚有湿者, 加茯苓、山药以淡渗利湿止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以胃脘隐痛、喜暖或喜按等为主症的 脾胃虚寒证 , 以温存之品参、芪、归、术以益气健脾; 兼呕吐者 , 以吴茱萸、生姜温中降逆止呕; 兼呃逆者 , 以丁香、柿蒂温中降逆止呃; 兼气逆者 , 以紫苏梗、荜茇以温中理气。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
四、清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指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里热证的治法,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中医专家认为,当代人因过食肥甘厚腻,多卧少动或工作压力大,易导致胃气壅滞化热,出现脾胃病多实、多郁、多热(火)的特点,故临床上多应用清法治疗脾胃病。热而自酸,将清热作为 胃食管反流病 的首要治则,临床多选用连翘、蒲公英、黄芩、黄连、半枝莲、木蝴蝶等清热泻火解毒。 若兼湿热者 , 加龙胆草、玉米须、六一散、冬瓜皮、厚朴、藿香、佩兰等清热化湿或芳香化湿。如治疗 糜烂性胃炎之肝胃郁热证 , 用药以黄芩、栀子清泻胃热,丹皮清热凉血,龙胆草清泻肝胆火热; 慢性肠炎之胃肠湿热证 , 采用“通因通用”之法,以四妙清化下焦湿热,活用芍药汤,取刘完素“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
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