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穴位止血?什么穴位活血?活血止血养血祛湿,答案就在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向上进入到腹部,属于脾,联络于胃,最后连舌根部,散布舌下。有一条支脉到心脏。另有一条止于腋下大包穴(见图2-18)。脾经腧穴21个,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下面的介绍都是以针灸为主,专业人士可以参考,非专业人士可以用按摩艾灸也有保健作用。

1.隐白 (SP 1) 井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见图2-19)。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③癫狂,多梦,惊风;④腹满,暴泄。
【体会】 浅刺0.1寸。刚才说了井穴的作用就是泄本经的火,还有治疗癫狂等神智疾病,除此之外,隐白有其特殊作用,就是止血。据报道,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大墩穴出血2 3滴,每日或隔日1次。可以治疗月经过多。另有报道,艾条温和灸隐白穴,每次15 20min,每日3 5次,有较好疗效。前面学了肺经的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咳血,比如孔最穴,隐白属于脾经,所以治疗的是消化道出血,或者妇科出血较多,主要用于脾不统血、脾气不足引起的出血。
2.太白 (SP 3) 输穴;原穴
【定位】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见图2-19)。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②身体沉重,关节肿痛。
【体会】 直刺0.5 0.8寸。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所以对于脾经本经的疾病作用较强。用于脾虚有湿引起的肠鸣、腹胀、腹泻,由于外湿引起的身体困重疼痛。经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是湿气啊,湿气怎么去啊?可能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总会碰上。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湿有内湿外湿之分,两者又相互影响。在潮湿的地方容易被外湿侵袭,脾虚容易产生内湿。太白可以治疗脾虚引起的内湿,同样也可以治疗由于外湿引起身体困重、关节疼痛。所以湿气重的患者可以自己按摩太白穴,有助于身体 健康 。
3.公孙 ( 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20)。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
【体会】 直刺0.6 1.2寸。 公孙穴作为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公孙穴常常可以和内关穴合用,用来治疗胃病、心脏不适、胸闷气短等症。
4.三阴交 (SP 6)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见图2-20)。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③心悸,失眠,高血压;④下肢痿痹;⑤阴虚诸症。
【体会】 直刺 l 1.5寸。孕妇禁针。三阴交是很常用的穴位,因为它是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所以能治疗三阴经以及相关联的脏腑——肝脾肾三脏的疾病。三阴交用来治疗脾胃虚弱是最常见的,其次就是用于月经不调。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失眠。失眠在现代 社会 很常见,我最喜欢用的三个穴位就是印堂、内关、三阴交。大家自己也可以按摩按摩这三个穴位。三阴交大多用补法,有滋阴的作用,可以治疗一切阴虚病症。但是也有在三阴交穴上用泻法的,最著名的就是《针灸大成》记载的南北朝北齐医家徐文伯的医案,说宋太子喜欢医学,出去玩碰到一个怀孕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连忙制止说:“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这个医案不知道真假,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怀孕时合谷和三阴交都是不能针灸的。三阴交穴针感很强,多数可以放射到脚底,所以刺激不要过于强烈,温和传导为佳。
5.阴陵泉 (SP 9) 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见图2-20)。
【主治】 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②膝痛。
【体会】 直刺1 2寸。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内经讲“合主逆气而泄”,所以阴陵泉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水肿、小便不利。前面讲了胃经的丰隆穴治疗的痰湿,而阴陵泉治疗的是水湿。前段时间治疗一个面瘫患者,是个80岁的老太太,面瘫恢复得不好,已经进入到后遗症期,为了提高疗效我就选择远端的足三里、三阴交来调养气血。暴露出小腿一看,肿的很厉害,问她查过原因没有,她说看过很多科,主要是血管回流不好,没有办法治疗。我就加了阴陵泉,治疗一个月以后,她面瘫虽有好转,还是没有痊愈,但是下肢的水肿明显消退了。阴陵泉还可以用来治疗膝关节疼痛,常常和阳陵泉对刺。

6.血海 (SP 10)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见图2-21)。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体会】 直刺 l 1.5寸。血海是个很常用的穴位,顾名思义,主要用于治疗和“血”相关的疾病,大家一下就想到了月经不调,确实,这是它的第一主治。那么为什么它还治疗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呢?这里就要说到一个中医的原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句话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说的是治疗各种风证都需要活血。“无风不做痒”像荨麻疹、湿疹之类的瘙痒性疾病都可以用血海来治疗。记得我刚上班没多久,跟着我们科的一个老医生,有个病人是关节痛的患者,当时我们常规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这个病人很快出现浑身瘙痒,出现荨麻疹,当时我也没有经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带我的医生说可能是当归注射液过敏了,立即给针刺了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血海,神阙穴拔火罐。患者很快痒就止住了,第二天来复诊荨麻疹已经下去了。我此后也经常用这几个穴位治疗过敏、湿疹、慢性荨麻疹、皮炎等,效果良好。

7.大包 (SP 21) 脾之大络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见图2-21)。
【主治】 ①气喘;②胸胁痛;③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体会】 斜刺或向后平刺0.5 0.8寸。大包穴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最常见的是治疗胸胁痛,身体突然扭转时造成岔气,可以使用大包。大包穴虽然为“脾之大络”,但是治疗的主要是局部疾病,和脾胃关系不大。
2022-06-17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4-11-17 17:25: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