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如何归纳外感病的?

《伤寒论》中张仲景把外感病的各种不同情况用“六经病”来归纳。其中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如伤寒初起,病邪浅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脉浮,叫“太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胁痛脉弦为主,称“少阳病”;病邪入里化热,出现高热汗出、口渴便秘、谵语脉洪大等症,是“阳明病”。三阴病则多属寒证、虚证、如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论述因未及时治疗或误治等造成的晚期症象。辨证既明,则根据六经病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等不同情况来决定治疗原则,给以相应的治疗,如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热证用清,寒证用温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仲景未雨绸缪、防病于未然;或防微杜渐、防甚于初始;或治勿过不及,差后重调摄,以顾正防变,在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中深刻体现并发挥了《内经》提出的“治未病”思想。
2020-01-03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4:55: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除重复外,共397法,113方。在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上,张仲景首倡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病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作了全面论述。仲景把外感病的各种不同情况用“六经病”来归纳。其中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如伤寒初起,病邪...

  • 整本《伤寒论》共有113方,归纳为三大类以帮助记忆:一、辛散方:麻桂类(麻黄桂枝),目的是袪寒。具体到六经辨证是:太阳病:用麻桂;少阳病:用柴胡;阳明病:用葛根;少阴病:用细辛。二、寒泻方:膏黄类(石膏黄岑黄连大黄),目的是撤热,为了救阴,急下存阴。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寒不泻 ...

  • 第七卷至第十卷则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各种治疗禁忌。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的纲领,将证候分为六个类型,即“三阳证”与“三阴证”,这是张仲景根据热性病的复杂情况归纳出来的分类方法。突出成就: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

  •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书名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症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