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在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上,张仲景提出了什么?

《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除重复外,共397法,113方。在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上,张仲景首倡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病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作了全面论述。仲景把外感病的各种不同情况用“六经病”来归纳。其中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如伤寒初起,病邪浅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脉浮,叫“太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胁痛脉弦为主,称“少阳病”;病邪入里化热,出现高热汗出、口渴便秘、谵语脉洪大等症,是“阳明病”。三阴病则多属寒证、虚证、如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论述因未及时治疗或误治等造成的晚期症象。辨证既明,则根据六经病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等不同情况来决定治疗原则,给以相应的治疗,如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热证用清,寒证用温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仲景未雨绸缪、防病于未然;或防微杜渐、防甚于初始;或治勿过不及,差后重调摄,以顾正防变,在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中深刻体现并发挥了《内经》提出的“治未病”思想。
✿《伤寒论》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由于仲景注重理、法、方、药的契合,选录的方剂又多实用有效,故本书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家临床治疗的依据和研究的课题。
2020-01-01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11 22:02: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上,张仲景首倡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病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作了全面论述。仲景把外感病的各种不同情况用“六经病”来归纳。其中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如伤寒初起,病邪浅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脉浮,叫“太阳病”;邪在半表...

  • 综上所述,太阳病的合病、并病、传经的治疗策略,既要注重整体病机,又需针对具体症状进行细致的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疗效。《伤寒论》的智慧,深入剖析了疾病的复杂变化,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案。

  •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东汉末年张仲景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

  •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我国东汉末年,该书理法方药完备,开中医辨证论治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然成书后,中原大地战事频仍,未经广泛流传,即散佚民间,后经晋王叔和整理,将伤寒部分编次成册,名为《伤寒论》,至唐孙思邈收录,宋林亿校正,金成无己注解,伤寒之法遂流传于世,明清即形成了专门研究仲...

  •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