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六经病证”中的三阳病是具体如何治疗的?

六经病证的治疗,各有一定治则。如太阳病按证候又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凡无汗、脉紧的,属表实,方用麻黄汤发汗,开腠理,驱寒邪。如脉浮缓,有自汗,属表虚,则用桂枝汤解肌发汗。其他按证立方。属于阳明病的,主要指胃有实热或邪热蕴里,又有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之分。前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治疗以白虎汤清热保津为主。后者,证见身烧壮热,或潮热,手足有汗,绕脐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故治疗以用三承气汤攻下燥结为主。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以大、小柴胡汤为主方。
2020-01-02
mcxzy 阅读 5 次 更新于 2025-04-11 22:14: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他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宝库中的瑰宝。这一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阴三阳的强弱顺序在张仲景的理论中有着明确的定位。少阴位于太阴之后,厥阴则位于少阴之前,从而确定了厥阴介于太阴和少阴之间的位置。依此逻辑,三阳的顺序应为阳明、少阳、太阳。

  • 六经病证的治疗,各有一定治则。如太阳病按证候又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凡无汗、脉紧的,属表实,方用麻黄汤发汗,开腠理,驱寒邪。如脉浮缓,有自汗,属表虚,则用桂枝汤解肌发汗。其他按证立方。属于阳明病的,主要指胃有实热或邪热蕴里,又有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之分。前者身...

  • 实际上严格来说,对《伤寒论》所提出的所谓的“六经辨证”要改为“六病辨证”还差不多,这才是符合张仲景的理论思路的,甚至于六经这样一个名词都需要放弃。

  • 应用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时,只要根据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先辨阴三部六病、再辨方证,合并病就合并用方,最后再用药证进行加减即可。这是传统中医药学中最原始、最现实、最实用的一种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应用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体系,也完全可以分类和指导应用汉唐其他经方家以及宋金以后的...

  • 六经辨证,始见於《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程序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