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补脾温中,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脾俞穴 ——属足太阳膀胱经
脾俞首见于《灵枢 背腧》。因其位居背部,内应于脾,为脾脏之精输注背部之处,是诊治脾病之重要腧穴,故名脾俞。别名十一焦之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经之气所注背俞穴,是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中焦虚寒及脾不统血诸疾之常用穴,临床多施以补法,宜灸。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后背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法】: 于在第11胸椎棘突下所作水平线与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平行直线交点处取之。
【主治】: 腹胀、腹泻、呕吐、 痢疾 、便血、背痛等。
一、补脾温中,益气养血
脾俞为脾脏精气输注之处,故补之或灸之能补脾气,温中阳,益气养血,凡脾胃虚弱,中阳不足,气血亏虚所致诸疾,皆可治之。
如临床常与 中脘、足三里、太白、天枢 相配益气健脾,升清止泻,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气不升之泄泻,兼中阳虚衰者,可加灸 肾俞、神阙、关元 以益火生土;兼肝木乘脾者,可加刺 阳陵泉、太冲 以抑木扶土。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浊气上逆之呕吐腹胀,常与 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 相配以益气健脾,和中降逆。
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常灸 中脘、章门、胃俞 ,刺 公孙、内关 以益气养血,补益脾胃。用于治疗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所致气血亏虚证,常与 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相配,出现眩晕者,加刺 百会、中脘、绝骨 ;心悸失眠者,加刺 神门、内关 ;腹中绞痛者,加 血海、公孙 ;便秘者,加 照海、支沟、天枢 ;妇科病,加 中极、关元 。
二、健脾和胃化湿
脾主运化,为水之中流砥柱,凡水液代谢失常诸症,皆可从脾论治,而本穴内应于脾,刺之可理脾助运化,健脾和胃而化湿,凡脾虚水谷不化,湿邪困脾所致之疾,皆可治之。如用于治疗脾虚水失司化之水肿,常与 阴陵泉、三阴交、中极 相配以健运中州,化气行水,兼阳虚者,加灸 关元、命门 以益火之源;湿盛者,加 水分、丰隆 以渗湿利水。
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湿聚成痰之痰饮证,常与 阴陵泉、丰隆 相配以健脾祛湿,化痰降浊,出现眩晕者,加刺 中脘、印堂 ;咳喘者,加 肺俞、太渊 ;呕吐者,加 中脘、内关 ;多寐嗜卧者,加 中脘、足三里 ;闭经带下者,加 中极、三阴交 ;泄泻者,加 上巨虚、天枢 。
2022-07-04
mcxzy 阅读 88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5:04: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补脾温中,益气养血 脾俞为脾脏精气输注之处,故补之或灸之能补脾气,温中阳,益气养血,凡脾胃虚弱,中阳不足,气血亏虚所致诸疾,皆可治之。如临床常与 中脘、足三里、太白、天枢 相配益气健脾,升清止泻,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气不升之泄泻,兼中阳虚衰者,可加灸 肾俞、神阙、...

  • 脾主肾气,肠胃为血气生物化学之源,故本穴有养血,益气养血,健脾统血,用以医治各种各样中气下陷,气血虚弱,脾失固摄的流血之证,如便血,肌衄,月经崩漏等。可输通部分经气,去除湿寒传导阻滞,而医治背疼。脾俞穴搭配运用方式 治疗胃病,配章门,足三里健脾和胃。治泄泻,完骨不融配峨嵋,肾俞穴...

  • 脾俞穴为脾之背俞穴,经常按摩此穴,具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和胃降逆、祛湿利水、消食化滞等作用,可以说是健脾的第一要穴。脾俞穴是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要穴。按揉后背的脾俞穴,可以缓解脾虚带来的诸多不适症状。——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针灸二科副主任中医师 杨熹 ...

  • 比如 脾俞穴和足三里, 这两个穴位按摩适当都能够促进人的脾胃功能,脾俞穴与我们的脾胃是直接相连的,而足三里在中医史上一直被称为“健脾第一穴”,所以按摩这两个穴位来刺激我们的脾也是不错的效果。就像学校经常会要求学生做眼保健操是一个道理,没事的时候按摩几分钟,也不占用时间,还对身...

  •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按摩此穴能够补脾益气、调和气血,对于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气海穴:位于腹部,是任脉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能够调和气血、补益脏腑,对于胃肠功能不良、虚弱乏力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脾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