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脾胃湿热?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药物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单,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健脾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黏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2017-11-20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方清中汤。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若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可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若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拟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2017-11-20
治疗脾胃湿热,没有说的那么复杂,古代都是讲究一个手到病除和妙水回春,能用手解决的,就不用药,按摩宗筋,加心经和脾胃经几个穴位就好。2019-04-17
脾胃湿热是指:湿热内蕴导致脾失健运, 而出现腹胀便溏胃口差及湿热表现的一些症状
具体的表现就是:脘腹胀闷,恶心口苦,口中黏腻,便溏每次大便完后有便不爽的感觉,会有肢体上的困重,小便会变得短赤,严重者会引发黄疸,面目俱黄。舌红苔黄腻或者厚腻!2019-12-16
湿热易伤脾胃,其实中医有一个名词叫做脾胃湿热,大概意思就是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阻碍。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脾胃湿热呢?
2020-12-13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7 04:50: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脾胃湿热是指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热邪气在脾胃中焦出现的一种病症。以下是关于脾胃湿热的详细解释:症状表现:脾胃湿热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脘腹胀满、口臭、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等。此外,患者的脉象可能呈现弦滑,舌苔厚腻且伴有黄苔。病因分析:脾胃湿热的产生往...

  • 脾胃湿热是中医病证名,通常是指湿热蕴结在脾胃部位。而引起脾胃湿热的原因一般有饮食不注意,摄入较多的油腻、刺激性食物,另外口重也可能会导致脾胃湿热,比如摄入太甜、太咸类食物,如果长期饮食不当,可能会导致体内出现湿热,而湿热无法排出通常会在脾胃内存积,从而出现脾胃湿热现象。如果出现脾胃湿热,...

  • 脾胃湿热,亦称中焦湿热,多因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状包括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对于脾胃湿热的辨证,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

  • 脾胃湿热是中医中的一个病证名,也称为中焦湿热,通常由于受到湿邪侵袭或饮食不当、过食油腻食物导致体内湿热内蕴,从而影响脾胃功能。针对脾胃湿热的治疗,应当遵循清热不伤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常用的方剂如三仁汤,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加入冬瓜皮和茵陈,以达到祛湿清热的效果,使脾胃恢复正常。如果出现...

  • 脾胃湿热的原因 1、外邪入侵 体内外邪入侵,湿邪或燥邪进入身体,容易侵犯脾胃,尤其是脾脏。外感风寒与内蕴湿气结合,易生湿热,影响肺部,出现胸闷咳嗽等症状。2、饮食不科学 饮食无节制是导致脾胃受伤的常见原因。饮食过于油腻、不规律或饮酒过量,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气滞、食滞,进而化热成湿热。3、...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