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2——逆则变生,变则病

(原文)

(解读)

“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 少阳的上面是火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厥阴;阳明的上面是燥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太阴;太阳的上面是寒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少阴;厥阴的上面是风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少阳;少阴的上面是热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太阳;太阴的上面是湿气所司,所以中气是阳明。

“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 以上所说的“上面”是三阴三阳的本气,本气的下面是中气,中气之下,是六气之标。由于标本不同,所以六气所反映的现象也是不同的。

“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 黄帝道:就时与气的关系来说,有时至而六气至的,有时至而六气不至的,有六气比时先至的,这是为什么呢?

“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 岐伯说:时至而六气至的是和平之气,时至而六气不至的是来气不及,时未至而六气先至的是来气有余。

“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 黄帝又道:时至而气不至,时未至而气先至又是如何呢?

“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 岐伯说:时与气相应则顺。时与气不能相应则逆,逆就会产生变化,产生变化就能致病。

“ 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 黄帝道:讲得 太 好 了。 请你再讲一下什么叫作相应?岐伯说:万物的生长是与四时相应的,大气与脉象是相应的。

今天学习了逆则变生,变则病。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2022-06-14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2 13:20: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的原文欣赏如下:黄帝问岐伯关于天道与气运:- 黄帝感叹天道的深远莫测,询问岐伯关于天道六六之节的盛衰规律。- 岐伯回答,天道遵循自然的序列和盛衰之时,六气按照一定的位置和顺序运行,形成气之标。- 岐伯进一步解释,六气之上各有主治之气,这些是本气,...

  • “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 岐伯说:时与气相应则顺。时与气不能相应则逆,逆就会产生变化,产生变化就能致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 黄帝道:讲得 太 好 了。 请你再讲一下什么叫作相应?岐伯说:万物的生长...

  • 六微旨大论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

  • 本文源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第六十八篇,具体为《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该篇章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六个基本要素——风、火、热、湿、燥、寒,这些被称为“六微”或极精微的气。"六微旨"则意味着对这六气精微要义的深入探讨。本篇主要探讨的是自然界六气的节律变化,它既反映在天象上,...

  • 这一段谈的是五运六气之间的转化。要理解这一段,首先要明确本气和中气这两个概念。本气是: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给您翻译第一句: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的本气是相火,中间可以见到厥阴风木。这是字面上的解释。深一步,就是火可以转化...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