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脏腑兼证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惊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心肾阳虚证

  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心肾虚寒证。水肿明显者,可称水气凌心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弱。

  (三)心肺气虚证

  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而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四)心脾气血虚证

  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五)心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六)脾肺气虚证

  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肺两虚证。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食少,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咯痰清稀,面部虚浮,下肢微肿,声低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

  (七)肺肾气虚证

  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

  (八)肺肾阴虚证

  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2023-01-25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1:11: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4.2.1 小肠寒证 4.2.2 小肠热证 5 肝与胆证治 5.1 肝 5.1.1 证型:肝阴亏虚 5.1.2 证型:肝气郁结 5.1.3 证型:肝火上炎 5.1.4 证型:肝风内动 5.2 胆 5.2.1 证型:胆火亢盛 5.2.2 证型:胆气虚怯 6 脾与胃证治 6.1 脾 6.1.1 证型:脾寒证 6.1.2 证型:脾热证 6.1....

  • 辨证论治的方式主要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以下是这些方式的详解:八纲辨证: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来概括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气血津液辨证:运用...

  • 辨证是中医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辨别与分析症状。这里的“证”指的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一系列症状,通过中医理论(如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进行分析,以了解病因、病理、病机和病位,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和邪正的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

  •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

  • 中医辨证法包括抓主症明兼症法和综合分析法。抓主症明兼症法是从主症和兼症两个方面去进行辨证,综合分析法则适用于病人的主症不明确的情况。中医辨证的其他方法还包括气滞血淤、表热证、表寒证、寒证、实热证等,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多种手段来进一步确定病症。中医辨证还包括头晕、流行性...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