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阳黄·湿热兼表证的方剂简介

定义阳黄·湿热兼表证(yangjaundicewithsuperficialsyndromeanddampheat)是指黄疸初起,表邪未解,湿热内蕴,以目微黄,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恶寒发热,头身重痛,倦怠乏力,苔微黄腻,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阳黄·湿热兼表证的症状阳黄·湿热兼表证患者目微黄,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恶寒发热,头身重痛,倦怠乏力,苔微黄腻,脉浮数。关于黄疸黄疸(jaundice)为病名。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代亦称黄瘅。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阳黄指邪热亢盛,以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黄疸在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

详见百科词条:阳黄·湿热兼表证 [ 最后修订于2018/8/23 16:39:10 共94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11-12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0:07: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3 定义 阳黄·湿热兼表证(yang jaundice with superficial syndrome and dampheat[1])是指黄疸初起,表邪未解,湿热内蕴,以目微黄,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恶寒发热,头身重痛,倦怠乏力,苔微黄腻,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2]。4 阳黄·湿热兼表证的症状 阳黄·湿热兼表...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剂的主效能解表发汗,清热利湿。其主治为阳黄兼表证,包括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等症状。方剂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诸药合用,表里宣通,湿热得以清泄,表解里和而黄疽可愈。

  • 【功用】解表发汗,清热利湿。 【主治】阳黄兼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方论】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表里宣通,湿热得以清泄,表解里和而黄疽可愈。提醒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如胁痛较甚,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玄胡疏肝理气止痛。热毒内盛加黄连、龙胆草。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半夏。②阳黄湿重于热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大便溏垢。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 【答案】:E 黄疸阳黄初起见表证者的病机是湿热兼表证,治宜解表清热利湿(E对)。清热利湿,佐以泻下,为黄疸阳黄热重于湿的治法(A错)。利湿化浊,佐以清热,黄疸阳黄湿重于热的治法(B错)。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黄疸急黄的治法(C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为黄疸阴黄的治法(D错)。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