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黄·湿热蕴结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简介

问: 阴黄·湿热蕴结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答:

阴黄·湿热蕴结证(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正虚湿热留恋,以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2]。

阴黄·湿热蕴结证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舌苔腻,脉濡数[3][2]。

这是湿热留恋,余邪未清的表现[3]。

阴黄·湿热蕴结证治宜利湿清热,以除余邪[3]。

阴黄·湿热蕴结证患者常吃茯苓、泽泻、陈皮、薏苡仁、玉米须、赤小豆、鸡骨草等好得快[3]。

建议阴黄·湿热蕴结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3]:

1.玉米须蚌肉汤(《中国药膳学》):玉米须50g,蚌肉120g。先将蚌肉放入陶锅文火煮熟,再放玉米须一起煮烂。每次食蚌肉30g,喝汤约150mL,每日2次。

2.鸡骨草枣汤(《岭南草药志》):鸡骨草30g,大枣10枚。鸡骨草与大枣一同放入陶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即可。食枣饮汤,每日2次。

3.赤小豆鲤鱼汤(《外台秘要》):鲤鱼1条(250g左右),赤小豆100g,生姜1片,盐、

味精、料酒、食用油各适量。将赤小豆洗净,加水浸泡半小时;生姜洗净;鲤鱼留鳞去内脏,洗净。起油锅,煎鲤鱼,入清水适量,放入赤小豆、生姜、料酒各少许。先武火煮沸,改文火焖至赤小豆熟,调入盐、味精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每周可服食3次。

黄疸(jaundice[1][4])为病名[5]。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古代亦称黄瘅[6][5]。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7]。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6]。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5]。《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6][5]。阴黄是指湿浊留滞,正气不足,以病程长,皮肤巩膜黄色晦暗如烟熏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1]。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病程长,病势缓[3]。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5]。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黄疸在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5]。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8]。

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2022-11-17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13 16:08: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里热转盛,故小便短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为热盛之故,但湿邪中阻,故虽渴而不欲多饮;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胃纳呆等症,是湿热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湿热相搏,腰络不利,故腰部胀痛,伴有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均是湿热并重的表现。 治法要注...

  • 其他湿热症状:茵陈的清热利湿作用还可广泛用于治疗其他湿热蕴结所致的病症,如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带下量多等。2. 利胆退黄 治疗黄疸:茵陈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尤其适用于湿热阳黄。其苦泄下降、性寒清热的特性,使其善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促使湿热从小便排出,从而有效缓解黄疸症状。配伍应用:阳黄...

  • 1、龙胆泻肝丸 龙胆泻肝丸由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盐车前子、酒当归以及炙甘草等数10味中药组成。该药物可以发挥出清热利湿以及健脾泻肝的作用,对于肝胆湿热和湿热下注症有显着调理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出现的头晕目赤和耳鸣耳聋等症状。但是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2、五味香连丸 五味香连丸...

  • 胎黄重症可产生变证。如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可出现神昏、抽搐的险象,此为胎黄动风证;若正不胜邪,气阳虚衰,可致阳气暴脱,则成胎黄虚脱证。

  • 阳黄·湿重于热证(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predominating over heat[2])是指湿热蕴结,湿邪偏重,以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3]...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