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理论的起源在哪?

一、战国中叶阴阳五行说的新发展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至今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对“阴阳”和“五行”概念的产生时期及内涵,曾有众多说法,各有所当,尚无定论。阴阳说和五行说,它们从远古各自独立发展,原来并不属于一个理论系统,这也是大家所公知的。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说的“阴阳五行说”不是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简单地结合的结果,而是一个与已往的阴阳说及五行说不同的、新的理论模式。
最近《郭店楚墓竹简》[1](以下简称“郭店本”)的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对它的研究成了一个热点。郭店本中有《五行》一篇,七十年代初它在马王堆汉墓曾出过,当时学者多以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后期或西汉初。但出郭店本的楚墓(荆门郭店一号墓)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期后段,而此书思想的形成时期,应当更早一些。[2]很显然,郭店本《五行》保存有战国中期以前五行思想的原样。原初马王堆帛书《五行》的出土后,庞朴先生把此书分为经、说两部分,以为是“继续思孟学派的”[3]的作品,乃因《荀子·非十二子》的“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的记述。但郭店本《五行》相当于帛书《五行》的经部,当然它的成书早于孟子,所以李学勤先生提出“《五行》之 为子思之说,传文乃世子之意”[4]的意见,可靠性很高。
根据以上所述,郭店本《五行》提供了原始(最晚战国中叶以前)儒家的五行观念有关的思想材料。据郭店本《五行》记载:
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口(行);口口(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以上所引依文物出版社本释文)
从以上所引史料看,“五行”是指天道运行的五种方式,即仁、义、礼、智、圣的表现,显然有伦理的意义。“德”是天的总的伦理本性,所以“五行”有“德之行”与“行”的不同,二者的不同点就在于内外之别,前者即指“德”的伦理本性的内在运行;后者则是出自内在的伦理本性的外在的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五行”与“四行”的区别。“四行”只讲仁、义、礼、智的四种善行。“德之行五”、“德,天道也”二句表明“天道”有“五行”;“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二句则表现“人道”有“四行”。但郭店本《五行》又谓:“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口(子)”。由此可见,“五行”不仅是天的五种伦理行为,人也有五种伦理行为的可能性。从郭店本《五行》可以看到,战国中叶以前确实有“五行”概念,但它有五种伦理行为的意义,与后人所谓“阴阳五行”的五行有很大的差别。
以上简单地述及郭店本《五行》的“五行”与木、火、土、金、水“五行”无关,它与传统说的阴阳五行说更不相通。那么,创造传统说的阴阳五行说之功仍然归于驺衍(或称“邹衍’’)。在中国思想史上,驺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相结合起来,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
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机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5]
驺衍“深观阴阳消息”的自然秩序,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核心,在空间上谈到“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限”;在时间上涉及“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机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他以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从而讲释自极小至无限的空间,又讨论自今追溯到天地生成以前的时间。“大九州说”属于前者,“五德终始说”属于后者。其中,五德终始说是用五行相胜的原理来解释朝代更替的学说,即阴阳五行的数术与天命论相结合的一种历史哲学。驺衍的五德终始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战国中叶以来天命论的
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秦汉专制皇朝的中央集权制取代殷周以来分封制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础。过去,许多学者指责,驺衍的五德终始说是荒唐无稽的学说,司马迁曾经批评:“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其言不轨”[6],近代学者也多认为五德终始说不过是一种宗教迷信。笔者则不赞同这种意见。驺衍的学说绝不是胡言乱语,它反映当时自天文、星占、历法知识的成熟引起的天命论的重大变化,值得注意。依此观点,本文考察阴阳五行说对中国古代天命论演变的巨大作用,以及在秦汉朝盛行此说的原因。2013-09-22
最早的阴阳理论 是早在春秋就有的 《阴阳大论》 这书已经丢失了2013-09-22
阴阳之说起源于《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便是阴阳。2013-09-22
“阴阳五行”原来是这个,厉害了我的老祖先!
升降而已
百家号05-29 14:22
关注
众所周知,中医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打开中医学宝库的钥匙则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但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的《黄帝内经》就如同一份加了密的文件,其解密密钥“阴阳五行”时至今日仍然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宝库如此诱人,引无数科学家竞相研究。近日,一个由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创业团队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上发表文章,宣称他们已经合理解释了“阴阳五行”。根据研究文章所述,“阴阳五行”实际是古人论述水在天地间循环传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可以媲美甚至超过现代科学水循环研究的理论模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查阅相关文献可知,SPAC理论模型对农田的合理供水灌溉、田间作物管理等特别具有实用价值,因此,自1966年澳大利亚著名水文与土壤物理学家Philip提出SPAC概念以来,其始终是国际学术届的焦点和联合国重点支持研究项目,属于土壤物理学、农业生态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其研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
如果“阴阳五行”媲美甚至超过SPAC理论,那么我们真是可以高呼“厉害了,我的老祖先!”。2018-05-29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8:08: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阴阳是中国古老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的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理解世界。最早,人们发现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圆缺变化带来了明暗交替,乌云蔽日与云开日出则加深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观察成为了“阴”和“阳”概念的雏形,后来被记载为“其阴其阳,以征以行”(...

  • 阴阳概念起源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冲中已出现阴爻“- -”和阳交“一”。《山海经》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阴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

  • 阴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 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元化的阴阳学说。最初的阴阳观念是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天象观测而产生...

  • 在古老的中华文化中,阴阳理论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理解。《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日与月,象征着阳与阴的基本概念,分别代表着太阳的活力和月亮的阴柔。人和万物对自然的感知基于这种二元对立,即阴阳二气,它们的交融孕育了老子所说的“无”,这是万物之始。在东方文化中,"阳"字形如日与鸟,...

  • 阴阳术的起源 一、阴阳术概述 阴阳术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强调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与古代天文学、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阴阳术是古人观察自然、理解世界的一种智慧结晶。二、起源背景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知促使了原始的哲学...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