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离合论的理论解析

阴阳离合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指阴经和阳经。离,分也;合,并也。本篇讨论阴阳离合之数的问题,故篇名《阴阳离合》。正如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对阴阳离合之数,注家有二说:⑴ 认为即一阴和一阳而言。阴经和阳经,离之则为二,合之则为一。如张介宾《类经·经络类·二十九》注:“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吴昆《素问吴注》亦同此说,注云:“此言阴阳,经之阴阳也。阳表阴里谓之离,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⑵阴阳各分太少厥(阳明)为离,三阴三阳总合于一阴一阳则为合,如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文中有“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之语,则后说义胜。然阴阳本为一分为二,故以阴和阳二者而言,亦是离合之数。

2016-06-02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5:28: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这说明阴阳的可分性,指出了自然界虽有千变万化,但其要仍在于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无论客观事物多么复杂,都不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这一原则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亦有重要的意义。

  • 阳表阴里谓之离,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⑵阴阳各分太少厥(阳明)为离,三阴三阳总合于一阴一阳则为合,如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离则有三,合则为一,

  • 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 这段话既然出自《阴阳离合》,就可以理解了。离就是对立,合就是统一。唐代王冰注:一,谓离合也。虽然阴阳这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处处存在,不可胜数,但总是在离合的变化之中。也即现在哲学中的对立统一。

  • 《阴阳离合论》主题思想是讲解人体三阴三阳经的分布和承启关系,这里面岐伯最初说的一句话,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当然这一句与后面的经部分布的具体内容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却是一个敲门砖,搞不懂它的意思,总是遗憾,在日后谈论十二经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如鲠在喉...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